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曹魏时代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经历“意”“象”合成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它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B.南朝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所以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C.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D.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意味,而且有所超越,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意境”之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持的情景交融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认为的观点并不一致。
B.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典型代表,苏州园林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越了有限的楼台亭阁,而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作者认为,《伏尔加船夫曲》能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意境”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花卉是古诗词营造意境常选的意象。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满地黄花堆积”为读者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营造了萧条冷落、暗淡凄凉氛围,渲染了令人哀愁的意境。
C.秋蝉生命短暂,寒蝉更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离别的哀婉气氛。
D.“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句用绿、青、红、白等颜色描摹江、山、花、鸟几种景象,色彩明丽,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意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赏析姜夔《扬州慢》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南湖
沈裕慎
①江南的雨,像细丝,如牛毛,稀稀疏疏,似梦似幻。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罩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②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南湖是飘着雨丝的,仿佛就在眼前。人生之事,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忘者。南湖的这种记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底处。
③“七一”之际,我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得更加如梦如幻。踏上游船,向往与感动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我又一次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体会到了烟雨南湖。
④湖心岛掩映在浓浓的绿色里,历经千年的烟雨楼,仍傲然挺立。匾额上“烟雨楼”三个大字,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手书,笔力道劲,很显功力。楼的下面大厅的两根立柱上,有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岛上还有清晖堂、乾坤碑亭等多个景点,“清晖堂”是一座门厅,堂后面四周围有短墙曲阑,雕楼画阁,其中假山耸峙,花木繁多。
⑤我跨进大门,步入庭院,天地不大,却是亭楼阁榭,式式俱全,假山曲径,安排得当,古树盆景,搭配有致,常绿灌木青青,应时花儿开放。登烟雨楼,则又是一番景象,看不见岸边,看不见水面。只见这800多亩的湖面上,烟雾腾腾,如万家举炊,炊烟飘忽;又如蓬莱仙岛,仙云绕缭。这使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⑥烟雨楼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始建于五代后晋,因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得名,晨烟暮雨,非烟非雨,以若隐若现的飘渺姿态著称。明朝万历十年知府龚勉拨款修楼阁增建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真可谓人文名胜。
⑦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当时,会议是在一艘单夹弄丝网游船上召开的。一个年轻女性不经意间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一个会议的进程,让一个湖声名远播,让这条船名扬千古。那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会悟,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那个湖是她家乡的嘉兴南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湖红船。只可惜,当年开会的游船,在抗战中毁于战火。现在的游船,是1959年根据当事人回忆,呈请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按模型原样仿制的一艘画舫。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⑧这条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是在船的中舱进行的。10多个代表,围桌而坐。毛泽东坐在右侧的小凳上,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的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董必武坐在船舱正前靠右的位置上,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张国焘则正襟危坐;其他人如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李汉俊、包惠僧、周佛海等则热烈讨论着。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⑨红船启航,就在那个火红的7月,一束闪烁的星火,疾速蔓延,把中华儿女的激情燃烧,把黑暗的角落照亮,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于华夏大地。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从南湖扬帆起航了,尽管前面是风刀霜剑,尽管有一路的惊涛骇浪,但这艘红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绕过几多暗礁,穿越无数险滩,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魄,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鲜亮晨曦。
⑩红船如一只巨大摇篮,悠然停放南湖一隅,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一刻,凝眸回望,夕阳斜照,霞光如织,仿佛在一池红韵的湖面上织出镰刀斧头的图案,瞬间凝结成一面神圣的旗帜,正因为如此,这艘承载中国革命未来的“母亲船”,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苏东坡和杜牧的诗句,写出了南湖景色的飘渺虚幻,表达了作者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凸显了文章主旨。
B.文章写烟雨楼,就是写南湖。第⑥自然段叙述楼阁明清时期的沧桑经历,从而展现了南湖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C.文章写中共“一大”因被密探发现而临时易地,嘉兴南湖及一艘游船从此声名远播,一个偶然的决定书写了历史。
D.文章对与会人员举动进行镜头组合式描写,画面感强,写出了与会人员对革命的使命感,突出了会议的重要作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湖心岛分外迷人,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南湖烟雨梦幻般的景色,照应标题。
B.文章写景时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文言化表达别有韵味,达到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暗礁”“险滩”“火种”“红船”等词语,表现了革命路途的艰险,又孕含着革命的希望。
D.文章最后两段化虚为实,强调了南湖“一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又突出了对革命精神的伟大传承。
8.文章写南湖,多次引用董必武的对联、诗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9.作家丁玲说过,画家的山水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本文写出了哪些“山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乎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B.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C.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D.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力,字面意义是人的精神和体力,文中是说张安世在工作时精神气力旺盛。
B.薨,指人死去,在古代主要是封王的贵族,或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C.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奏事,为防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D.股肱,原指人的大腿和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文中指张安世是辅佐帝王的重臣。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安世勤勉尽责,才能不凡。他为官时遇上正常休假也不外出;他能把皇上丟书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不一般。
B.张安世举荐贤才,不为私利。他推荐贤良,介绍有才的人,当被举荐的人来道谢时,他感到非常遗憾,甚至与其断绝来往。
C.张安世家有资财,节俭经营。他居列侯高位,封地万户,仍穿粗厚丝绸,夫人纺织绩麻,正是如此节俭让他比霍光还富有。
D.张安世感念皇恩,带病辅政。他晚年多病,本想还乡,但其谋略智慧以及治乱的本领被皇上看中,所以选择继续效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4.张安世推荐人才却不想让人知道是他推荐的结果,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金陵
卢纶①
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
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洛下仍传箭②,关西欲进兵。
谁知五湖③外,诸将但争名。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②传箭:传递令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③五湖:吴越地区湖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圆月朗照、银辉漫洒之景,表现了金陵城的空旷、萧瑟、荒凉。
B.颔联以动衬静,夜已深沉,江中传来的笛声更能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丽。
C.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却仍能使读者感受到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
D.整首诗围绕“夜泊金陵”这一事件展开,语言平实,行文脉络清晰可辨。
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文学表现深入浅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驻大将蒙恬在西北地区修筑长城击退匈奴,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3)《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说说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蜀道方得开通。
(4)陆游在《书愤》中借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并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即便年老仍然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杜甫的《蜀相》则用“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功业的惋惜。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冬刚过,清明已至。
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们铭记苦痛、护佑历史,也珍惜当下、憧憬明天。可以说,清明是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是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是一个联通家国的通道,安放着不同人的真情实感,塑造着时代的文化景观。
( ① )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更多活着的人重整行装,擦掉泪痕,坚强前行。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汉的樱花又如约向游人露出了笑脸,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大街小巷氤氳着令人怀念的“烟火气”。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重新“载入”。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
18.在①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明是对过往的回眸追思,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B.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追思过往,亦可以希冀未来。
C.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希冀未来,亦可以追思过往。
D.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C.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20.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艺节目迅猛“C位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和电影《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2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22.《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你好,李焕英》三部作品成功入选“我最喜欢的春节档节目”,如果你是活动组委会成员,请任选一部为其拟写颁奖词,不少于80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发言引发热议。
(1)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
(2)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3)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针对唐校长的发言,学校团委组织“教育应该关注什么”的主题班会,你作为班级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