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古典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他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的,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得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学习经典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一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一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起到美育作用的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因为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已不能发挥作用了。
B.音乐比语言表达得更深、更广,更能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同诗歌一样,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都能够说明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全方位完善自我的人,二者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能体现善与美的协调,因此它们都不是“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
B.诗歌在当代要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C.音乐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有助于他们求得与自然的合一,获得心灵的平和。
D.材料二中,孔子听《韶乐》的故事和《礼记•乐记》中的话,论证了音乐有代替其他快乐、端正人品行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美育范畴的一项是( )
A.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使人领略诗词之美。
B.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一款方便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app。
C.参观红色景区,学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D.学习最新垃圾分类政策并严格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从王国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到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看出近代以来,美育在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湖
蒋冬梅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文本二:
《大湖》描写了一个继承了蒙古族渔猎文化的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渔猎文化的颂扬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读者也从“鱼把头”这个人物形象看到了古朴的渔猎文化的可贵和自然的伟大。
鱼把头冬捕时的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日常习惯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后续学习,在渔猎文化中,对于冬捕,即便是不断更换的鱼把头,也始终保持着原始的个性。
从今年的鱼把头的冬捕行为习惯,足以看到历年来鱼把头共同存在的个性心理,这正是“鱼把头”这个形象在时间和自然的流传下形成的集体个性。这种个性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对自然的向往和自然大湖里大鱼的翘首。
鱼把头回忆里的故事和言语体现了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便是整个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由此可见,在作者所穿插的回忆里,读者清晰明了的是流传在时间和自然里的渔猎文化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一种以鱼把头为人物核心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
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展现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作者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十分鲜明生动地展现在了小说中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之中。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于自然间体现。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淳朴可以看出整个渔猎文化的古朴和真实。《大湖》所呈现的渔猎文化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被列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渔猎文化》)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索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文本一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深夜捕鱼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文本一中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的动作写得细致,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7.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小说结尾含蓄暗示人们捕到传说中的大鱼,点明鱼把头捕鱼技术高超,而情节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师傅的话语充满哲理。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8.评论者认为《大湖》是对“渔猎文化的颂扬”。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渔猎文化的特点。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金事李馆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B.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C.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D.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什么身份,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D.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2)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14.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这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他是如何评价申时行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③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诗人自幼被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岳丈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末时期沦为亡国奴,矢志不任,直到元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③“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绅,元氏家族曾几代为官。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梧桐繁盛丰茂,但满园的瑟瑟秋风、滴滴秋露依然让诗人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描写前扬后抑,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渲染一种悲秋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化用《诗经·小雅》:“高岸为谷,深为陵。”先用一笔虚写以自然界山川易位的变化喻指国破家亡,然后写眼前的萧瑟实景,前后两句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沧桑之感中更增沉郁之情。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议论警醒。颈联抚今追昔,于“今日”“当年”中发兴亡感喟,将离乡去国的种种磨难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
D.这首诗既善于运用“秋梧”“风露”“残阳”“乱蝉”等富有内蕴的意象呈露内心情感的震颤,又善于在慷慨悲昂的叙述中寓含深刻丰富的议论,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而复杂的情感。
16.尾联“依旧”二字看似等闲,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行奇景令人惊叹,郦道元在《三峡》中也写到了这段水路,并通过比较,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这个处世原则。
(3)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叙说蜀道难行,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天空没有乌云的时候,月光就会肆无忌惮地洒落下来,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仄奔流的龙潭溪中。( ),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在流淌,亦分辨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
风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和眼睑上有月迹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
B.于是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
C.于是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
D.于是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时长一般在15秒到5分钟之间。 ① ,所以短视频展示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精华,符合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降低人们参与的时间成本。视频时长能控制在15秒,千万不要17秒,如果内容不精彩,不在视频的前3秒抓住用户,后面就抓不住了。
在各大短视频应用中,用户与视频发布者并不是彼此隔绝的:用户不仅可以给视频发布者私信, ② ,视频发布者还可以对评论进行回复。这加强了上传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加了社交黏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制作画质清晰的短视频。 ③ ?像知乎、B站、抖音等各大平台都有免费的拍摄教程,稍微学习一下,你就能拍摄出还不错的视频短片。不会剪辑?用抖音官方的剪辑App——剪映,界面简洁、操作简单,里面还有很多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实在不会制作的,就去抖音上关注几个教剪辑的账号,很快就能学会。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根据上面的文段,请你指出文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阐释了短视频怎样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权”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