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1年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答案】1. A    2. C    3. D    4. C    
    5.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自转”的“转”读音是“zhuàn”;“qì今”写作“迄今”
    C.“栖息”的“栖”读音是“qī”;“lì石”写作“砾石”
    D.“自转”的“转”读音是“zhuàn”;“lì石”写作“砾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火星有稀薄且不稳定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B.“人们只对火星探测情有独钟”理解错误,原文是“火星探测是当前行星探测的重点目标”,注意是“当前”;原文还有“‘天问一号’穿越云霄天际,向火星进发,迈出了我国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拉开了向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的序幕”,可见探索火星只是深空探测的开始。
    D.“三个火星探测器都要在火星着陆”错,原文是“阿联酋‘希望号’不在火星着陆,它的任务只是绕火星轨道运行至少一个火星年,收集的数据预计在9月份陆续传回地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着陆巡视器”错,原文是“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变身通信器……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变身探测器,运行一个火星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可见执行这些任务的是“环绕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和比较能力。
    C.“在技术上超越了美国‘毅力号’探测器”错,原文材料一第六段是“美国‘毅力号’肩负着寻找火星古老生命迹象的任务,它是迄今为止着陆于另外一个星球最大、最先进的探测器”,“‘天问一号’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可见中国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确实历无前例,但不能据此得出“在技术上超越了美国‘毅力号’探测器”的结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注意是“天问一号”的“环绕器”在火星探测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探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绕器充当飞行器,它携带着陆巡视器,以近10万千米1小时的速度,飞行大约7个月,抵达火星轨道”,可概括出环绕器是探测器的动力飞行器,负责带着着陆巡视器抵达火星轨道;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在火星停泊轨道,环绕器针对预定着陆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等情况,开展了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着陆巡视器安全登陆做好准备”,可概括出环绕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对预定着陆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等情况开展环绕探测,为着陆巡视器安全登陆做准备;
    结合材料二,探测器降至“火星进入轨道”后,“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变身通信器,建立起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可概括出环绕器返回停泊轨道后变身通信器,建立起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结合材料二“为期约3个月的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变身探测器,运行一个火星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可概括出环绕器在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变身探测器,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9分)
    【答案】6. C    7. B    8. A    
    9. (1)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2)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   
    10.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吾妻来归,意思是“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归:女子出嫁。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修饰;代词,你、你的;
    B.都是介词,用;
    C.代词,它,指象笏;动词,到、往;
    D.连词,于是、就;副词,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意思是“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这里的“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不是选项中理解的“每月初三、初五”。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先,表示已经去世;乳,名词作动词,喂养。
    (2)题得分点有:致,送给;率,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母亲的描写是“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写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先批事略》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
    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参考译文:
    一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二)(共6分)
    【答案】11. 色难: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家人去处。   
    12.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色难”意思是“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色”指脸色;“难”指困难。这句话强调了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
    “游必有方”,意思是“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告知家人去处”。“游”指游历,出远门;“方”指地方、去处。这句话强调要孝敬父母,尽量陪伴父母,即使出门也不要让父母担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则材料,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第二则材料,孔子强调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大家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第三则材料,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只给钱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不孝了。又或者,儿女虽然在身边,却嫌弃老人是拖累,整日给父母脸色看,这样的人又怎么配得上“孝”字呢?
    参考译文: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为政》)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为政》)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告知家人去处。” (《里仁》)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共10分)
    【答案】13. A    14. D    
    15.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A.“‘千’是实指”错。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
    A、B、C选项中的“牛”是归来的牛,悠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D.本句中“牛”是耕田到力尽仍吃不饱,秋收后依然要劳作而不得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于如耕牛一般辛苦劳作的人们的同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力尽精疲谁复伤”,运用了诘问:它自身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可是病牛并未抱怨,只要众生都能吃饱,不惜羸病,独自卧在残阳之中,此处残阳运用双关,也指晚年。整首诗看似写牛,结合注释可知其实是在写作者自己,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6. 【答案】    ①. 茕茕孑立    ②. 形影相吊    ③. 此地有崇山峻岭    ④. 茂林修竹    ⑤.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⑥.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⑦.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⑧.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⑨.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⑩. 深巷明朝卖杏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茕、崇、茂、盈、壁、善、犹、巷。
    (二)(共5分)
    17. 【答案】贾雨村,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存焉”提醒读者,统率全文。通过贾雨村乱判薛蟠打死冯冤等徇情枉法的情节,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了上层社会互相庇护、勾通官府、欺压百姓的现状。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答案】18. D    19. C    
    20. ①“五味”首先指五味巷中醋椒的酸辣、盐碱咸苦和甘蔗的甜蜜这五种味道;
    ②“五味”也指五味巷中人们酸辣咸苦甜五种生活的滋味;③“五味”表达了对五味巷的怀恋与热爱。   
    21. 【解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答案】22. C    23. (1)“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为“吸引、打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删去“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的“所”字。
    (3)把“不仅……,也……”之后的内容应颠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