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赋于”的“于”应改为“予”;
C.“痉挛”的“痉”应读“jìng”;
D.“一帖药”的“帖”,作量词时读三声,应为“tiě”。
故选B。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保护、挖掘红色资源,是摆在吉安人民面前的时代问题”搭配不当,改为“如何保护、挖掘红色资源”是“时代问题”或者“保护、挖掘红色资源”是“时代责任”或“时代担当”等;
C.语序不当,“泛亚洲地区甚至国内”语序不当,改为“国内甚至泛亚洲地区”;
D.成分残缺,“承担免费提供知识”,“承担”后缺少宾语,改为“承担免费提供知识义务”。
故选B。
3.A
4.B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一直: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③强调所指的范围。语境强调“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用“一贯”更好,“一贯”用于思想、作风等,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B.更:更加;越发。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语境中“干事创业的‘安全阀’”与“刚性的约束”有程度上的加深,使用正确。
C.史不绝书: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语境指惨痛的教训过去常常发生,使用正确。
D.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与政策赛跑、同法规较劲”与“违规用权,擅自越权”均属违规现象,并列关系,且后者程度加深,故使用正确。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乙处的“家不以规矩则败,国不以规矩则衰”属于俗语,是引用的内容,要加上双引号,改成“家不以规矩则败,国不以规矩则衰。”
故选B。
5.①5月15日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③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④天问一号突破关键技术⑤实现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压缩新闻文字要注意保留新闻的要素,时间、人物(陈述对象)和事件。本题涉及新闻时间为“5月15日”,事件是“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意义为“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6.C
7.A
8.①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②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能够体现具有抗疫经验国家的智慧和价值,以此帮助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③卫生与健康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需联合起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互相交流防疫抗疫经验,才能打好疫情防控的生命健康保卫战。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并不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才让人类逐渐摆脱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的。原文是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学会了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发现并救助感染者,注重改善人类生存卫生环境避免传染病发生,并逐渐摆脱过去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正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有限忽视了开展合作抗疫”条件不充分,缺乏客观条件的叙述,原文中还有“同时缺乏联合抗疫的条件”;
C.“是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错误。原文中说“中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针对疫情采取强有力措施,不仅是在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可见选项遗漏了信息,中国政府出台阻止病例外流的管控措施,不只是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D.“解决了他们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帮助”,并没有说解决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9.①高大、强壮、有力;②粗犷、豪迈、直爽;③懂礼节、坚守传统;④神秘、传奇。
10.①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扶贫工作对草原的巨大改变;②写景虚实相生,将草原的过去与现在,实景与联想结合起来写,表达了异乡人离开时安心从容的心情;③以景物收束全文,烘托人物神秘的形象,引发读者想象;④异乡人消失,人们不知其去处,与文章开头异乡人出现时人们不知其来处相呼应。
11.①有现场感,拉近与读者距离,体现村民对“远方朋友”的好奇;②照应前文对人物来历的猜测,将前文反复的疑问集中表现出来;③用历史与神话中的蒙古英雄来猜测人物身份,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④通过对蒙古传统英雄的联想,展示了蒙古族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⑤暗示村民最终不能真正认识“远方的朋友”,表现彼此之间存在着隔膜,升华主旨。
12.①小说以内蒙古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为背景,具有现实性;②小说对当下蒙古人民的幸福、自足、自由的生活状态的描摹具有真实性;③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真实具体,符合蒙古人的特点;④异乡人最终未能与现实世界相融,以异乡人为象征,表现对时代变迁的理性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13.C
14.C
15.B
16.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17.(1)如果苏秦、张仪和我一起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就连掌故(这样的官)也做不了,哪里还敢希望做侍郎呢?
(2)这正好能够来证明他们不知灵活变通,从而最终在大道理上困惑不解啊。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水至清则无鱼”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至:最,极。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B.介词,用/介词,因为。
C.都是介词,对。
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自己岁月蹉跎地位卑位是时代造成的”错误,将人生的失意归结为时代太平所致,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贤与不肖何以异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等句子乃作者真实的声音。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说行如流”与“曲从如环”都运用比喻,结构相同,要从中间断开;“必得”是“所欲”的结果,其后要断开;“功若丘山”是运用了比喻,形容功劳很大,其后要断开;“海内定”与“国家安”结构相同,要从中间断开;“是遇其时者也”是对前文所处“海内定”“国家安”局势的评价,其后要断开;“子又何怪之邪”是对其对话人的反问。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功劳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使:如果;仆,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我;并生:一起生活;曾不得,连……都不能;安:哪里。
第二句中,适,正好;足以,足够用来;明,证明;权变:灵活变通;惑:困惑。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累积数十年,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表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全国有统一的机构,规制,管理,合并为一家,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如果苏秦、张仪和我一起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就连掌故(这样的官)也做不了,哪里还敢希望做侍郎呢?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散小过,不要对人的品行求全责备。
“当今之贤士,虽然不被当世任用,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與,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缺少(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正好能够来证明他们不知灵活变通,从而最终在大道理上困惑不解啊。”
18. 闺怨 反战
19.抒情方式:①赵诗既有“恼人情愁”的直抒胸臆,又有描写“杜宇”“归鸦”的借景抒情,抒发闺妇百无聊赖、烦恼愁苦的情绪;②钱诗通过叙写“江叟”“厌兵”之事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之情。抒情身份(角色、角度也可)不同:①赵诗以抒情主人公身份抒情,感情真挚、直接、热烈;②钱诗以旁观者身份叙事,借“江叟”之口表明态度,感情客观、真实、含蓄。
20.①先要“修己”,孔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必须自己过硬;②然后“安人”(安百姓),这是从个人做起到为其他人服务,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③在“修己”“安人”的基础上逐层推进,为大众服务,为国为民,最终才能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
参考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论语·宪问》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
21.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黄花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 望尽天涯路 山长水阔知何处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猿猱欲度愁攀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