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的只是“重道德的古人”。
2.D “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错误理解文意。“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悲剧主人公只是“无力反抗”而非“没有抗争意识”。
3.D 材料一论证分析的主要是中国悲剧的“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的结局。祥林嫂的例子不符合观点。
4.行动的自律:行为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行为源于自由意志),不受制于外部因素。行动的他律:行为受制于外部因素而非由理性自身(自由意志)决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 (1)悲剧的矛盾冲突不强烈;
(2)悲剧的主角往往是小人物,不敢挑战传统,无力抗争;
(3)中国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
(4)缺乏震撼人心、激人上进的精神力量。(1点2分,答对3点即可)
6. C “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错。作者想表达的只是“生活的残酷”,更何况,在矿区,人心并不冷漠。
7.B 文章塑造王世才的形象用的是正侧结合的手法。王世才遇难后,少平的悲痛,区长和矿工们的举动,都从侧面表现了王世才受人敬重的形象。
8. (1)“平凡的世界”指以孙少平、王世才等为代表的煤矿工人的平凡的劳动和生活;(2)平凡的人以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创造的不平凡的价值(构建的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3)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质和精神。(答对1点得2分,答对任两点得4分)
9. (1)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境况(1分),(2)讴歌了王世才在生死瞬间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煤矿工人在矿井不惧危险艰苦劳作的奉献精神,以及孙少平帮助惠英走出伤痛,看到生活希望的善良人性,惠英面对苦难仍然保有对生活的希望的美好人性(4分),(3)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辉(1分)。
(第(2)点写出了一条具体的讴歌内容得2分,写出2条可得4分)
10.D
11.C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赵煦的庙号而非谥号。
12.C 并没有两次刺杀。第一次只是派人去胁迫他自杀。刘安世被徙置梅州后,想置安世死地的只是章惇与蔡卞,并不包括蔡京。
13.(1)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向……询问,状语后置句式;为,担任;擢,提拔;各1分,句意1分)
(2)范祖禹本来曾以此劝谏,于是刘安世与范祖禹两人联合上奏再次陈说此事,言辞非常恳切。(固,本来;合辞,联合上疏;切,恳切;各1分,句意1分)
14. (1)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刚正不阿)(2)面对生死临危不惧(视死如归)(3)屡次被贬荒蛮远恶之地不畏艰难,岿然独存。(一点1分,同一类的表述不重复得分)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任官。跟随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以刘安世来答复,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只图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逐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
(刘安世)进任左谏议大夫,下旨暂时罢免讲筵,民间喜传宫中寻找年幼的婢女,刘安世上疏进谏说:“陛下正当壮年,没有立皇后而亲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圣上的身体,为宗庙社稷大事计议,清闲之余,应多临御经史研读之处,多引见亲信大臣谈论前朝治乱的要旨,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溺于所爱而忘记其可以作为劝戒。”哲宗低头不说话。太后说:“没有这种事,你误听而已。”第二天,太后留下吕大防告知他缘故。大防退下后,叫给事中范祖禹让他传达旨意。范祖禹本来曾以此劝谏,于是刘安世与范祖禹两人联合上奏再次陈说此事,言辞非常恳切。
同文馆案件发生,蔡京请求杀死刘安世等人,谗言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安世还是被迁徙到梅州。章惇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置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暗示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章惇又提拔一个土豪担任转运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判官骑着快马将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来劝刘安世为自己做打算。刘安世神色不动,对着来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几页纸交给仆人说:我将要死了,你依照这个去做事。”回头对来人说;“死不难啊。”来人暗中从仆人那里看到,(纸上写的)都是料理一同贬官会被处死的官员的家事,写得很详细。判官离梅州还有二十里,呕血而死,刘安世的危险得以解除。
昭怀皇后做了中宫皇后,章惇、蔡卞告发以前刘安世劝谏乳婢一事,认为是针对皇后而言。当时邹浩已被贬斥,诏命应天府少尹鼛孙用槛车抓捕刘安世、邹浩二人前往京城。走了几个驿站的路,而后徽宗即皇帝位,赦令到了,鼛孙于是返回。刘安世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共七年,甲令所记载的边远污秽之地没有没到过的。蔡京担任宰相后,把刘安世连续七次贬谪到峡州拘系管制。稍复承议郎,寄居宋州州城。宣和六年,恢复待制职务,中书舍人沈思封还此命。第二年刘安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15.C “批评儒生误国”错误。“笑儒冠自来多误”这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自嘲怀抱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也可理解为彼时诗人意气风发,嘲笑读书人虚度青春,表达了以身许国的自信和豪迈之情。均没有批评儒生误国的意思。
16.“壮词与悲歌同声”指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与理想成空的悲愤融合在一起。(2分)上阙回忆过去,以“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戎”等表现了杀敌的豪情壮志(2分);下阙书写现在,以“梦断”“悲歌”叹流年虚度等表达了理想落空,光阴虚度的无奈和悲愤。
(对壮词、悲歌的理解正确各1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各得2分)
17.(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8.A(赓续:继续,指不间断地接连连续下去,常指事物的进展变化,也指人的活动;延续:照原样延长下去、继续下去,中途不停止。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藏书极多。标识:标示识别,用来识别的记号;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表明某种特征;开掘:文艺上指深入地探求并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特性、社会意义等;挖掘:向下挖以发掘)
19.B(拟人。A.比喻、夸张;C.借代;D.用典)
20.《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上,更在主题立意的交相辉映上。(原句总共两处错误,正确修改一处1分,两处3分)
21. (1)甚至最终造成死亡(2)维持不了核心温度 (3)环境湿度越高 (每点2分)
22.(1)什么是失温?(2)为什么会出现失温?(3)如何应对失温?(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以时间为序,选取了近代以来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习近平等四位伟人18岁时的励志故事。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了时代的洪流,把理想信念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则材料都鲜明地指向了青春、理想、家国情怀、担当、奋斗,倡导青年学习和秉承积极进取、立志报国、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写作情境为学校举行的“2022届高三开学典礼暨成人仪式”。包含两个主题:高三开学典礼和成人仪式。从学生的年龄来看,迈入高三的学生也进入了成人的行列;从学生面对的时代命题来看,“青春、理想、家国情怀、担当、奋斗”又与高三这个特殊的求学节点联系在一起。
写作者身份为高三学生代表,面向学校高三级全体师生演讲。
2.立意参考
树家国情怀 展青春担当
大任始承,家国天下
责任与担当并重,青春与梦想齐飞
十八而志,勇于担当;奋斗青春,不负韶华
奋斗点亮梦想,青春自有担当
青春勇担当,奋斗正当时
(二)写作任务分解
1.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材料的内容和指向都非常明确,学生可以围绕材料提炼出来的几个关键词“青春、理想、家国情怀、担当、奋斗”,结合写作情境进行立意。行文时,可以去思考青春、理想与时代、民族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2.在“2022届高三开学典礼暨成人仪式”上发言。要求结合高三学子的实际,在个人学业的和成长的重要时期,思考个人该树立怎样的理想,锤炼怎样的品格,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等。
3.写一篇演讲稿。作文题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考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身份意识,作文要符合演讲稿的规范。要有演讲稿的结构,开头要有恰当的称谓,结尾要有致谢及鼓舞人心的语句,自然收束全文。演讲过程中要体现演讲的对话交流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