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陕西省宝鸡市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7-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语文试题
    (本试题总分150分,用时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1--3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无中生有,原文只有第二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用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理念,所以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扩大概念范围。依据原文第二段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项,缩小概念范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的范围缩小了。该项对应的答题区域是第三段“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除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外,还应包括“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D项,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C项“本文重在论述……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错,只有第五段花了一段较短的文字论述了一下,另外,“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
    D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这一理想终将……”原文并没有这么肯定,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一定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第4题3分,5--6题,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棚    车
    苏童
    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
    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做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
    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
    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
    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
    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
    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
    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
    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
    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
    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
    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蓝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
    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
    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
    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
    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低下头去嗑瓜籽。
    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籽,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
    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
    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
    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
    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既有“我”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
    B. 小说描写了拿起报纸挡脸的邻座、拎着一篮锡箔元宝找座位的老妇人、围在祖母身边听故事的乘客等人物,这符合姐姐赌气不语时的观察,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车厢场景。
    C. 小说通过“咯嚓咯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被祖母用“严厉森然的目光”盯过后,姐姐内心的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眼里“闪出怒火”的屈服。
    D. 姐姐的话与开头照应,暗示通过这次经历,姐姐理解了祖母称火车为棚车的原因。
    5. 小说着意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善于‘截取’、‘选择’,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人生。从而做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一斑而窥全豹。”如欲以“有限与丰富”为题写一则评论来赏析小说对祖母形象的塑造,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4. D    5. 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姐姐和祖母关于小鸡的问答,以及祖母开始和姐姐生气的情节;
    ②表现姐姐作为女孩子,内心对可爱、纯真、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③进一步突出姐姐与祖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隔膜。   
    6. ①截取祖母乘坐火车Image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
    ②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③有限时空中祖母与姐姐、老妇人、乘客等人物的互动,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姐姐理解了祖母称火车为棚车的原因”错误,结合“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分析,姐姐的话与开头照应,通过这次经历,表现出姐姐对出行的不满和抱怨,无法推断出“姐姐理解了祖母称火车为棚车的原因”。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分析,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姐姐和祖母关于小鸡的问答,以及祖母开始和姐姐生气的情节。
    结合“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分析,通过对“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的想象,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一定可爱极了等,表现姐姐作为女孩子,内心对可爱、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
    结合“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一定可爱极了”“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等分析,关于小鸡,姐姐是想象着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祖母是觉得鸡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而且有意思的事情祖母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进一步突出姐姐与祖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隔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文学作品意蕴能力。
    结合“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分析,写祖母坐火车的片段,以及祖母回忆五十年前坐火车的经历,姐姐对当时祖母坐火车情景的想象,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
    结合“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等分析,通过写祖母的感叹,叠元宝,热心给别人让出坐的地方,和别人谈论清明,给大伙讲故事等,写这些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结合“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Image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等分析,火车上的空间是有限的,祖母与姐姐、老妇人、乘客等人物的互动,祖母与姐姐认识和情感上的隔膜,祖母与老妇人的共同话题,祖母给乘客讲故事等,表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7-9题,每题3分;10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周显德二年,宰相李穀征淮南,昉为记室。世宗览军中章奏,爱其辞理明白,已知为昉所作,及见《相国寺文英院集》,益善昉诗而称赏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恭帝嗣位,赐金紫。四年,平湖湘,受诏祀南岳,就命知衡州,陶谷诬奏昉为所亲求京畿令,上怒,召吏部尚书张昭面质其事。昭老儒,气直,免冠上前,抗声云:“谷罔上。”上疑之不释,出昉为彰武军行军司马,居延州为生业以老。开宝二年,召还,复拜中书舍人。五年,复知贡举。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冬,判吏部铨。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至道二年,陪祀南郊,礼毕入贺,拜舞仆地,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昉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昉和厚多恕,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初,超未有子,昉母谢方娠,指腹谓叔母张曰:“生男当与叔母为子。”故昉出继于超。昉再相,因表其事,求赠所生父母官。诏赠超太子太师,谢氏郑国太夫人。
    节选自(《宋史·李昉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B. 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C. 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D. 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以后指金鱼袋配饰及紫衣官服,文中借指高官显爵。
    B. 贡举,古时朝廷向地方征召人才的官吏选拔方式,明清时期则泛指科举制度。
    C. 奏对,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作文体名称,是奏疏与对策的并称。
    D. 文正,是中国古代文臣极美的谥号,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谥号即为“文正”。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昉擅长文辞,受到皇帝赞赏。他因撰写的奏章文辞事理明白,深受周世宗喜爱,又因《相国寺文英院集》中的诗再受称赏。
    B. 李昉受人诬陷,被贬调离京城。他被陶谷诬告替亲近的人谋求官职,虽有张昭出面解释,仍被调出朝廷,到延州居住。
    C. 李昉选用人才,秉持公正之心。他在中书省时,对于请求任用的人,如果才能可取,不久他就会加以提拔;能力不足,也和颜相待。
    D. 李昉力行孝道,请求追赠父母。他虽被出继给李超,第二次任宰相时,上表请求追赠自己亲生父母官职,得到朝廷允许。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
    (2)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
    【答案】7. D    8. B    9. D   
    10. (1)等到李昉被罢免宰相,张洎起草诏书狠狠地攻击诋毁他,而李佖却每到初一、十五一定拜访李昉。
    (2)如果接受他的请求,这是卖私人交情,因此严厉地拒绝他,使恩惠归于皇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当时赵普被卢多逊构陷,卢多逊多次向皇上告发赵普过错,皇上询问李昉,李昉回答说:“我的职责是拟写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我能知道的。”赵普不久调任地方官,卢多逊于是任参知政事。
    “赵普”作“为多逊所构”的主语,意思是“赵普被卢多逊构陷”。“数”的意思是“多次”,作后一句的状语,意思是“(卢多逊)多次向皇上告发赵普的过错”,所以在“构”和“数”之间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
    “多逊”作“遂参知政”的主语,意思是“卢多逊于是任参知政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两项。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
    B.“古时朝廷向地方征召人才的官吏选拔方式”错误,贡举指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举荐人才。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D.“上表请求追赠自己亲生父母官职,得到朝廷允许”错,根据原文“昉再相,因表其事,求赠所生父母官。诏赠超太子太师,谢氏郑国太夫人”,朝廷赐给官职的是李超。李超是其养父。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得分点:
    (1)罢相:指被罢免宰相;攻诋:攻击诋毁;朔望:初一、十五;诣:拜访。
    (2)请:请求;市:卖;峻:严厉地;绝:拒绝。
    参考译文: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亲李超,后晋时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后周显德二年,宰相李穀征伐淮南,李昉担任记室。周世宗观览军中奏章,喜欢奏章文辞事理明白,已经知道是李昉所作,等看见《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并称赞他说:“我早已知道有这个人了。”恭帝即位,赐给他高官显爵。四年,平定湖湘,接受命令祭祀南岳,就近被任为衡州知州。陶谷诬告李昉替亲近的人谋求京畿令一职,皇上非常生气,召见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这件事。张昭是老儒生,性格耿直,摘下官帽上前,大声说:“陶谷欺骗皇上。”皇上仍没有放下怀疑,把李昉调出朝廷任彰武军行军司马,居住在延州以谋生计度日。开宝二年,李昉被征召回京,再次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五年,再次主持贡举。他的同乡武济川参与选拔,不久当面回答皇上问题失当,李昉因此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兼任国子监。第二年冬天,担任判吏部铨。当时赵普被卢多逊构陷,卢多逊多次向皇上告发赵普的过错,皇上询问李昉,李昉回答说:“我的职责是拟写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我能知道的。”赵普不久调任地方官,卢多逊于是任参知政事。至道二年,李昉陪侍皇上祭祀南郊,拜舞时倒在地上,卧病数天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司徒,谥号为文正。
    李昉喜欢结交宾客,江南平定后,归顺朝廷的士大夫大多与他交往。李昉向来厚待张洎而薄待张佖,等到李昉被罢免宰相,张洎起草诏书狠狠地攻击诋毁他,而张佖却每到初一、十五一定拜访李昉。李昉为人宽厚温和,向来与卢多逊交好,卢多逊数次向皇上诬告李昉,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等到做了宰相,太宗谈及卢多逊的事,李昉很为他开脱。皇上说:“卢多逊平日里经常毁谤你一钱不值。”李昉才相信。李昉在中书省时,有人请求任用,虽然知道此人才能可取,但李昉一定正色加以拒绝。不久此人被提拔任用。如果此人才能不足用,李昉一定和颜温语对待他。子弟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李昉说“任用贤能之人,是皇上的事情;如果接受他的请求,这是卖私人交情,因此严厉地拒绝他,使恩惠归于皇上。如果不任用他,已经让他感到失望,又没有好的言辞,是结怨的做法啊。”
    当初,叔父李超没有儿子,李昉的母亲谢氏刚刚怀孕,指着肚子对李昉的婶婶张氏说:“生男孩就过继给婶婶当儿子。”所以李昉过继给李超。李昉第二次任宰相时,上表说明这个情况,请求追赠自己亲生父母官职。下诏追赠其父李超为太子太师,其母谢氏为郑国太夫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第11题3分;第1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①
    宋·张昪
    一带②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③,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④。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离亭燕:词牌名。②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③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④低亚:低垂。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词人鸟瞰金陵,运用比喻、拟人法,形象地写出此地秋日山水之美。
    B. 上片“霁色”紧承“碧天”,“冷光”紧承“水”字,色彩明亮,画面绮丽,意境清幽深远。
    C. “怅望”两句写了夜幕即将降临,词人因为光线暗淡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
    D. 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深而情厚,笔法冷峻,格调沉郁,有别于婉约派词风。
    12. 请给本词拟一个题目,并阐明理由。
    【答案】11. C    12. 题目:金陵怀古、一带江山如画、金陵怅望;
    理由:(1)结合注解②可知,此次写作地点为金陵,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在天青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
    (2)下片通过怀古,诗人独倚层楼,面对清秋寒日缓缓西下,内心无限怅惘。诗句融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词人因为光线暗淡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理解错误,“怅望”两句写了夜幕即将降临,词人登楼远望,眼见太阳西下,想到渐衰的国事,而忧心忡忡。“无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词人对宋朝由盛到衰的哀叹感伤。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不是因为“光线暗淡而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拟写古诗词题目的能力。
    此词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一气贯下,由纯粹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抒发怀古幽情。
    因此,既可以结合上片写景将题目拟写为“一带江山如画”,也可以结合下片抒情将题目拟写为“金陵怀古”“金玲怅望”之类的。
    一首词的题目,说明词的中心意思或者记述内容。考生若能结合词作的内容拟题,言之成理即可,做此题,可让学生参考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怀古之作拟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它从北海向南海迁徙时能够“_______,_____”,是由于它借助了六月的大风。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运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古代诗大常用“猿”这一意象来寄托情感,如李白写过“________”这样的诗句,杜甫写过“_____”这样的诗句。
    【答案】    ①. 水击三千里    ②.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 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 愁云惨淡万里凝    ⑤.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⑥. 风急天高猿啸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抟、瀚、阑、干、惨、猱、度、啸。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14-16题,每题3分;17题6分;18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的内战,党中央没有惧敌畏战,而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宏愿,开启了全面执政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已___ 。但应看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地缘政治热点___,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的阴霾___,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___,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并继承西柏坡“两个敢于”的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14.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非昔比  此消彼长  挥之不去  欲壑难填
    B. 今是昨非  此起彼伏  挥之即去  以邻为壑
    C. 今非昔比  此起彼伏  挥之不去  以邻为壑
    D. 今是昨非  此消彼长  挥之即去  欲壑难填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更需要弘扬并继承西柏坡“两个敢于”的精神,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B. 我们更要需要弘扬并继承西柏坡“两个敢于”的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 我们更要需要继承并发扬西柏坡“两个敢于”的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D. 我们更需要继承并弘扬西柏坡“两个敢于”的精神,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两个敢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她我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B.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C. 美国人权标准的“双重性”已经成为其人权理念与实践长期脱钩的症结。
    D.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答案】14. C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成语能力。
    第一处:今非昔比: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是昨非:意思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此处是说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选用成语“今非昔比”;
    第二处,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不要太过于在乎此时的失去,别的方面会有长进。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此处是强调政治热点连续不断地起落,选用成语“此起彼伏”;
    第三处,挥之不去:(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指某些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但没有办法挽回,但一直会在脑海中回想,怎么也忘不掉。挥之即去:即:就,立刻;挥:同“麾”,命令。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任意使唤。此处是说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的阴霾已经发生过了没有办法挽回。选用成语“挥之不去”;
    第四处,欲壑难填:意思是形容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无法满足。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此处根据前文“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可知所选成语与“互利共赢”意思相反。选用成语“以邻为壑”。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原句语病有:“弘扬并继承”语序不当,应为“继承并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前残缺介词“以”。
    A.“弘扬并继承”语序不当。
    B.“更要需要”重复赘余,“弘扬并继承”语序不当,“将革命进行到底”前残缺介词。
    C.“更要需要”重复赘余,“将革命进行到底”前残缺介词。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两个敢于”中的引号表示特定含意。
    A.引号表示引用。
    B.引号表示特定名称。
    C.引号表示强调。
    D.引号表示特定含意。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今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至此,冰雪消融,①        ,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时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②        ,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浓浓春光。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降水增多。“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有这样的认识,③   。
    17.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 提取文中重要信息,为“惊蛰”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答案】17. (1)春暖花开;(2)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3)“惊蛰”是春耕的开始   
    18. “惊蛰”又名“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一,3月5或6日气温回升,万物萌动,春耕开始。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冰雪消融”和后面“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时节”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春暖花开”。
    第二空,据后句“开始四处活动”,可知此处是说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醒来了,所以要填的是“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
    第三空,由前句中“土壤解冻,降水增多。‘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可知,要填的内容是说惊蛰就意味着农民要春耕了,据此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惊蛰’是春耕的开始”。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根据第一节“‘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今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至此,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时节”分析,概括出关键信息为:春雷始鸣,春暖花开,迎来“惊蛰”。
    根据第二节“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浓浓春光”分析,概括出关键信息为:公历3月5—6日交“惊蛰”,又名“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气温回升,万物萌动。
    根据第三节“‘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降水增多……农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有这样的认识,‘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分析,概括出关键信息为:“惊蛰”是春耕的开始。
    综上分析概括,整合出“惊蛰”的定义为:“惊蛰”又名“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一,3月5或6日气温回升,万物萌动,春耕开始。
    注意有字数限制。
    四、作文(6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展望未来,必定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我们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攻坚克难中焕发新的气象?
    ……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学校于“七一”来临之际,举办以“弘扬‘三牛精神’,砥砺前行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中任选一种,以兴旺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阐释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争做“拓荒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拓荒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我们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在新起点上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们新时代青年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高歌奋进,争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拓荒牛”。
    “闯”字当头,争做敢为人先的“拓荒牛”。“敢”就是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探索,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样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以勇往直前的锐气,在敢闯敢试中积聚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想他人未曾想的办法,敢干他人未曾干的事情,敢碰他人未曾碰的钉子。特别是在硬战面前,要有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抢抓机遇的意识与行动,体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必胜信念。但这不是靠一股蛮力去闯,要闯到点子上,闯中着力点,闯出新路来,要开拓视野、顺势而为,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创”字为先,争做自力更生的“拓荒牛”。“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10条宝贵经验中的一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北斗穿云,星耀银河,“北斗”团队放开思维缰绳,打破思维定势,实现了“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实践反复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高峰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青年要用创新理论武装自己,锐意进取,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做一个面对问题、未知和困难,勇于挑战、勤于思考的创新者,真正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增强主动担当作为的本领能力。
    “干”字贯穿,争做披荆斩棘的“拓荒牛”。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躬身实干。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学习廖俊波那种敢为人先的实干品质,学习黄大年那种争分夺秒的求知精神,学习钟扬那种攻坚克难的无畏品行。
    同学们,让我们争做“拓荒牛”,保持踏实肯干的作风,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以建党100周年为背景,重在考查学生对“三牛”精神的挖掘。“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是理解“三牛精神”内涵的关键。写作时,考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诸多方面,联系建党百年来国家、民族、行业、家庭、个人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中选择其一,联系历史变迁和当下社会现实,阐述“三牛”精神带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现对“三牛精神”的理解和赞美。
    写作时注意情景任务,以兴旺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内容任务,必须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中选择一种来写;所写演讲稿的主题是“弘扬‘三牛精神’,砥砺前行新征程”;写作时结合材料,在文中阐释自己对于“三牛”精神的思考和看法。文体任务要注意按照演讲稿的格式要求去写。
    【立意】1.争做孺子牛,筑牢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
    2.甘做老黄牛,铸炼任劳任怨的奋斗韧劲;
    3.当好拓荒牛,保持锐意进取的奋斗态度。
    【素材】1.“筚路蓝褛,以启山林”,这是令人感慨和动容的“拓荒”精神。在重大逆流和挑战面前,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牛年也是“超越年”,2009牛年的中国经济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时至今日,我们的经济发展成就早已令世界瞩目。眼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人能够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我们也应该在2021的牛年,超越过往、超越自己,发扬“拓荒牛”精神,坚持创新发展,再造辉煌。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勤恳踏实、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这便是老黄牛精神,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会敲锣打鼓四处宣扬,正如鲁迅所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种终生奉献并甘之如饴的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需要的。未来的征途尚且漫长,而我们的目标是大海星辰,只有继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百年复兴。
    3.“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振奋着新时代的精气神,这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奋发姿态,这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豪情!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中华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