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7-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
    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
    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
    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
    (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
    材料二:
    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
    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
    (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
    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
    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D.  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
    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
    C.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
    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
    4.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请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这一个晚班,孙少平几乎发疯似地干活。攉煤的时候,他把上衣也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在他旁边不远处,安锁子背对着他,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他就是不骂人,也要骂骂煤溜子或铁锹什么的。
    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像闪电一般朝安锁子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声音!
    少平丢下铁锹,几步就奔到了他身边。
    所有干活的人都跑过来了。有人立刻用灯光晃动着,让机头那边停下了溜子。带班的副区长雷汉义也从机头那边跑过来。
    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
    他死了!
    少平把师傅抱在怀里,在黑暗中闭住了眼睛。
    不息的热血在涓涓地流淌。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炉火总是那样鲜红……雷汉义双膝跪下,用自己的嘴对着那张没有气息的嘴,做人工呼吸。虽然毫无指望,但矿工们一个接一个对着王世才的嘴,希望用自己的气息让班长复活。
    雷汉义沉默地摆了摆手,人们停止了这徒劳的努力。副区长再一次双膝跪地,在老战友的额头上亲了亲。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知什么地方,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
    少平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把师傅背起来,离开掌子面,所有的人都跟在两边,沉寂地爬出了回风巷。
    下绞车坡了。安锁子和其他人分别捉着师傅的胳膊腿,生怕被岩壁碰磕着——他身上的伤已经够多了……在风门口,雷汉义自己背起了王世才,他叫几个人跟他上井,然后打发少平和其余的人都回掌子面继续干活。区长的话就是不容违抗的命令。
    是的,生产不能停——这就是煤矿!
    当师傅的尸体在井口的报警铃声中升上地面的时候,他刚刚淌过血的掌子面上,煤溜子又隆隆价转动了……
    对于煤矿来说,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更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
    当医院后边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坟的时候,大牙湾的一切依然在轰隆隆地进行。煤溜子滚滚不息地转动,运煤车喧吼着驶向远方;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王世才却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不久,青草就会埋住他的坟头,这个普通人的名字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
    一个普通人的消失对世界来说,的确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可是,对大牙湾煤矿黑户区这个小院落来说,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我们知道,这里曾有过一个多么温暖而幸福的家。现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没有了父亲。他们的太阳永远殒落了……
    几天来,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
    直到现在,她还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她披头散发,两只眼睛像蜂蛰了那般红肿。即是风摇动一下门环,她也要疯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来了?
    这天,她真的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脚步声!
    她破门而出。
    走进这小院的是孙少平。
    几天来,孙少平和这不幸的母子俩同样悲伤。眼前这个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他自己的灾难。没有任何考虑他就自动地、自然地对这不幸的家庭负起一份责任。
    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么需要人来安慰。师傅死得太突然,他们很难在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
    他无法用言语来安慰嫂子和明明。言语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来到这个愁云笼罩的家庭,只能干一些具体的活。
    他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他干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复一点热气。他知道,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少平对此已经有过极为深刻的体会。
    在这些日子里,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赶到这院落,默默地干起了活。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该怎样使惠英嫂从这可怕的灾难中缓过气来。
    他在山里给明明逮蚂蚱,拔野花,千方百计使孩子快乐……这天,他担着从矸石山上捡的两筐子煤块,引着明明回到师傅家。明明一进门,就把他给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妈妈床边,说:“看,孙叔叔给我拔了这么多花!妈妈,你说好看吗?”
    “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孙少平猛地转过身,眼里旋起两团热乎乎的泪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矿工井下攉煤的情景。“孙少平把上衣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安锁子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表现了井下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艰辛。
    B.“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蕴含了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矿工高尚精神的赞美。
    C.“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这一环境描写含蓄地暗示了矿工在矿区遇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
    D.文章结尾,惠英嘴角的那一丝笑意正是孙少平所期待的。他眼里旋起的两团泪水饱含了感动、释怀、喜悦等复杂的情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以声衬静,与上文“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相呼应,渲染了王世才遇难后沉重、悲伤、压抑的气氛。
    B.本文对王世才着墨不多,只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他的形象。如文中“蹿”“扳”等动作描写,直接塑造了王世才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C.惠英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悲痛万分。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等手法,通过写她红肿的眼睛、散乱的头发和反常的举动,突出了她极度悲痛之情。
    D.小说语言朴实厚重、本色通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阐发哲思,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
    8.结合文章选段,理解文题“平凡的世界”的内涵。(4分)
    9.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安世,字器之,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后曰:“无此事,卿误听尔。”明日,后留吕大防告之故。大防退,召给事中范祖禹使达旨。祖禹固尝以谏,于是两人合辞申言之甚切。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章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昭怀后正位中宫,惇、卞发前谏乳婢事,以为为后设。时邹浩既贬,诏应天少尹鼛孙以槛车收二人赴京师。行数驿而徽宗即位,赦至,鼛乃还。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刘安世被贬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书院之先河,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B.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C.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D.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或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由长辈为其所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薨,就是死的意思,用于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去世,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哲宗,宋朝第七位皇帝赵煦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依据其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当朝皇帝钦定。
    D.中宫,皇后所居之住所,后来可用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安世考中进士后,没有参加铨选任官,直到司马光任宰相,才被推荐为秘书省正字。担任右正言时,曾上书弹劾文彦博等人,没有稍微的宽容。
    B.刘安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曾上书批评皇上未纳皇后却亲近女色,劝谏皇上要趁年轻勤研经史,多向大臣学习古今治乱之道,不要沉溺于女色。
    C.刘安世遭蔡京、章惇与蔡卞忌恨,被徙置梅州时,他们想置其于死地,先后两次派人刺杀安世,所幸刺客呕血暴毙,刘安世才逃过一劫。
    D.刘安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被流放至荒蛮远恶之地。蔡京当上宰相后,更是接连被贬七次,历经磨难,年老后其名望更加显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4分)
    (2) 祖禹固尝以谏,于是两人合辞申言之甚切。(4分)
    14.刘安世曾被苏轼誉为“真铁汉”。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铁汉”品质。(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谢池春·壮岁从戎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回忆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阵云高”“狼烟夜举”既写出了战场的特点,也烘托了词人的形象。
    B.“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运用正面描写,塑造了年轻将领的形象,照应首句“壮岁从戎”。
    C.“儒冠”代指读书人,词人笑读书人皓首穷经,虚度光阴,在批评儒生误国的同时亦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豪情。
    D. “吴楚”指江南地区,“秦关”指北国失地。心在“秦关”,身在“吴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16.有人评价这首词为“壮词与悲歌同声”,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遥望金陵,发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了阿房宫的豪华奢靡。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了比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     文脉香火?中华典籍     ,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主题立意的交相辉映上,更在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上。它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      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
    18.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 赓续   浩如烟海    标识    开掘
    B. 延续   浩如烟海    标识    挖掘
    C.赓续   汗牛充栋    标志    开掘
    D. 延续   汗牛充栋    标志    挖掘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1)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    ①     的病症。
    (2)人体处在冷环境中,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  ②     ,失温就有可能发生。例如这次造成21人死亡的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突发的恶劣天气加上选手跑步出汗,衣物湿透,皮肤直接接触到冷风冷水,体内大量热量损失,身体核心温度难以保持在标准范围。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     ③    ,越容易失温。
    (3)发现自己有失温状态时,要立刻停止运动,有条件的应就地生火;如果因剧烈运动或下雨导致身上衣物被浸湿,需尽快把湿的身体擦干,换上干衣服;进食足够的高热量食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引出上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
    1919年3月,18岁的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的船上写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表达了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壮志与豪情。
    五四运动期间,20岁的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 “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72年,18岁的习近平挥汗如雨,和农民一起打坝、拉土、挑粪、耕种。两年后,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重担,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亲爱的同学们,本次考试结束后,你们将年满18岁,步入高三,迈向成年,开启全新的征程。8月初,学校将举行“2022届高三开学典礼暨成人仪式”,你将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