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C
    4.历史文化街区是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连片的历史实物建筑群体,达到一定的居住人口、用地规模的历史地段。
    5.①整篇用分总结构,先从保持历史原真性、进行活化利用、注重文化传承三个层面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最后进行总结。②论述每一次层面时,采用递进式,先分析原因,后提出具体措施;论述具体措施时,先总后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缺少保护价值”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历史文化街区“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这样的内容”,可见,材料一中只是说单个的文物古迹无法代表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以及生命力,但没有说单幢房屋“缺少保护价值”。
    C.“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维持原真格局”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其次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在人文环境方面……”,可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维持原真格局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的措施,而非“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的措施。
    D.“应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风格及高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要尽量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现代建筑的风格以及高度”,可见,应该控制的是“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现代建筑”的风格及高度,而非“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风格及高度。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要……就要……”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可以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场景”“如……定期举办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可见,这些只是要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而并非必要条件。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拆除新建,在设计上强调‘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法,“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是历史实物,不能是重建、仿造和改建的”,可见桐芳巷将一栋老建筑之外的其余建筑物都“拆除重建”,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实物,是不利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讲述了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意义和内涵,材料二主要讲述了如何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原真性,因此,回答本题时,要从材料一中筛选信息,总结答案。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要给“历史文化街区”下一个定义。材料一说“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文物法》界定的‘历史地段’”,所以,先确定答案的结构方式是“历史文化街区是……的历史地段”。然后,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法,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必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一定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根据材料一中说“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是历史实物,不能是重建、仿造和改建的”,可见历史文化街区是有连片的历史实物建筑群体的。根据材料一中说“有居民,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历史文化街区内应有一定规模的居住人口”,可见历史文化街区要达到一定的居住人口。据材料一种说“历史文化街区应达到一定的建筑和用地规模,并在一定的视觉领域内形成比较完整和协调的视觉效果”,可见历史文化街区要有一定的建筑和用地规模。
    总结起来,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连片的历史实物建筑群体,达到一定的居住人口、用地规模的历史地段。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二第1自然段论述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原真性的意义所在;第2自然段论述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原真性的具体原则和措施;第3自然段论述了我国个别城市急功近利,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必须要避免过度开发和活化利用的必要性;第4自然段论述了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利用的具体策略;第5自然段论述了注重文化传承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键以及提出可行性方案;第6自然段总结了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应着力保持历史原真性,进行活化利用,注重文化传承。综合起来看,材料二的第1段至第5段分别论述了保持历史原真性,进行活化利用,注重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的内容,第6段则是对前面5段的总结。由此可见,材料二整篇是按照分总结构来进行论述的。
    从材料二的论证层次上来看,在论述保持历史原真性的时候,先是分析了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原因和意义在于它“影响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直观认知”;再提出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具体措施是“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要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在论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利用时,先分析了活化利用的原因在于使历史文化街区“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从而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指出了活化利用要“根据其发展现状,对现存的建筑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整治”,分别对“保存良好的建筑”“保存较差、已经遭到破坏的建筑”“自然环境类建筑”“整治类建筑”的活化利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论述要注重文化传承时,先分析了文化传承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没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只是千篇一律的建筑群,没有丝毫的灵性”;再分析了注重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延续其文化内涵,发扬本土特色,激发街区活力”,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由此可见,材料二在论述保持历史原真性、进行活化利用、注重文化传承这三个层面时,对每个层面都采用了递进结构,先分析原因和意义,再提出具体的措施。
    再从材料二论述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在论述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具体措施时,先总说要“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遗留与存在的全部历史信息”,再从保护“空间结构”“空间环境”和“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说。在论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利用时,先总说要“避免过度开发,坚持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再从“保存良好的建筑”“保存较差、已经遭到破坏的建筑”“自然环境类建筑”“整治类建筑”四种不同类型建筑的活化利用进行分说。在论述文化传承时,先总说注重文化传承就是要“应延续其文化内涵,发扬本土特色,激发街区活力”,再从“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场景”“适当改造街区内部建筑,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等方面进行分说。由此可见,在每一层论述具体措施时,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述结构。
    6.B
    7.D
    8.(1)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这对林振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真诚悔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陈警官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又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9.(1)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2)“人难免会犯糊涂”,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合乎情理。(3)前文的故事情节有大量的伏笔、铺垫,如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这些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错误,应该是林振明的自我悔过。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错误,无外貌描写。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由此可见林振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真诚悔过,陈警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陈警官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陈警官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原来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是“人难免会犯糊涂”,可见林振明已经自我悔过,合乎情理。
    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前文的这些故事情节的伏笔、铺垫,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
    10.C
    11.B
    12.A
    13.(1)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得到贤德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贤德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
    (2)陛下的功业已成,很是自我夸耀,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担任尚书呢?
    14.(1)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2)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
    (3)李纲扶着宇文宪的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倡优”作“自比”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令则官调护”中主语为“令则”,“官调护”作谓语,单独成句;“乃自比倡优”承前共用主语“令则”,应各自独立断开;“进淫声”“惑视听”属于对称结构,为动宾关系的短语,且句式整齐,之间断开。故排除A项。
    故选C。
    句子翻译:唐令则是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不是兼任。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请求太子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错误,李纲的意思是,唐令则为太子弹琵琶唱曲是倡优做法。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中人,普通人,平常的人。善,向善,行善事。不肖,不才,不贤。特,只,仅。不肖,无才德的人。导,引导。
    (2)得分点:厚,很。伐,自夸,炫耀。内,同“纳”,使进入。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1)根据“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钢矢死无桡辞”,可以归纳为“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2)根据“及宪诛,露车载尸”可以概括为“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
    (3)根据“纲抚棺号恸,为痤讫,乃去”,可以概括出“李纲扶着宇文宪的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侍奉周朝时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将要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抚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是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果真让皇上知道了,殿下岂不是要被连累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得到贤德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得到不贤德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当时杨素、苏威把持朝政,李纲坚持正义的意见,不肯同他们说假话迎合,二人都非常厌恶李纲。适逢大将军刘方攻打林邑,杨素说林邑珍宝财物多,不是李钢这样正直的人不可以委任。杨坚就任命李纲代理行军司马。刘方揣测杨素的意图,多次侮辱李纲,几乎害死他,等到大军还朝,李纲得不到调任。后来拜齐王府司马。又受诏前往南海,接待林邑使者。很久都不被召回,于是亲自来朝廷奏事,苏威弹劾说李纲擅离所职,把他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恰逢朝廷赦免,隐居在鄠。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唐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李纲拜见高祖,被任命为丞相府司录参军。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李纲在东宫,太子李建成特别尊重他,李建成一次到温泉,李纲由于生病没有同去。有人送鱼来,太子叫做成鱼脍,唐俭、赵元楷都声称会做。李建成说:“挥刀切鱼烹调菜肴,您诸位擅长;至于辅佐和谐明察指点,那本来就是李纲的特长。”派遣使者赏赐两百匹绢帛给他。……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的功业已成,很是自我夸耀,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担任尚书呢?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皇帝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
    15.D
    16.①诗人嫌渡口的柳树挡住自己的视线,想象弟弟数着经过的驿亭。
    ②虚实结合,烘托出诗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见到兄弟后”说法错误。根据诗歌的题目“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和注释内容可知,诗人的弟弟杜观由长安途经江陵,即将抵达夔州和诗人见面。“应论十年事”中的“应”字也表示此时诗人与兄弟并未见面,是对兄弟见面之后场景的设想,是虚写,并不是“见到兄弟后”的实景。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颈联“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意思是我老是凭倚着江阁翘首引颈,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嫌津柳”是写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兄弟所乘船只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渡口的柳荫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使诗人无法极目远眺。“数驿亭”是写诗人想象着兄弟也一定在来船上数着经过的驿亭,急切盼望着早些见到自己。
    从表现手法上看,“津柳”是实景,是诗人在江边楼阁中所见到的景象。诗人嫌渡口的柳树遮挡了自己的视线,使自己不能远眺,不能尽早看到兄弟的来船。因此,嫌津柳”是实写。“驿亭”是诗人不曾见到的景物,“数驿亭”是诗人想象着兄弟也和自己一样,急切地盼望着早些相见,正在来船上数着经过的驿亭。因此,“数驿亭”是虚写。“嫌津柳”“数驿亭”,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进一步地想象兄弟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这样的手法将彼此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深沉,有力地烘托出诗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1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这三个句子需要重点识记的字词有:志洁、芳;劲弩、精卒;祸患、忽微、溺。
    18.B
    19.C
    20.改:川剧变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
    ①将“川剧变脸”的位置换到“不仅仅”之前;②将“达到”换成“满足”。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连贯的能力。
    ①陈述重点:“如果……那么……”,前面“如果”假设关系的重点是由京剧,引出“那么”后面的陈述主体川剧,排除A;②句子对应:与上句“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句式对应整齐的是“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排除CD;③逻辑顺序:先丰富多彩,再吸引眼球,排除D;④后文衔接“吸人眼球”放在句末,与下面一句“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语意衔接紧密。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疾如风快如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是借代的手法,代指音乐;
    C.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晴云”比作“絮帽”,“初日”比作“铜钲”;
    D.“梅妒”“菊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是一致的,为“川剧变脸”,后面分句子主语承前省,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
    ②搭配不当,“达到”与“需求”动宾搭配不当。
    易误点:“更多的是……”后面是递进关系,“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与“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位置不能互换,因为画线后面“喜怒哀乐皆在其中”,与“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连接紧密,不可分开。
    【点睛】
    夸张和比喻的区别在于: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原句: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形容变脸速度之快,“像风一样一滑而变”“像电一样一闪而变”,变脸如风如电,疾速而“秒变”;这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快速度”。
    21.①果子的模样②都是茄科植物③都能生长
    22.①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②香瓜茄是茄科植物。③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从后文“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找出所写句子的主体,是什么“就如”?后文介绍人参果的外形,自然是想到“人生果的外形(样子、模样)”;答案为什么写成“果子的模样”呢?从后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人生果可以与下文对说法对应,写为“果子”,更显“语意连贯”“表述逻辑严密”。填写句子,尽量要既“瞻前”,又“顾后”,追求最完美、高度契合语境的表达;②前文有“它同……一样”的表达,可选用“都是……”的句子结构。后文中有“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这些茄科植物”所指的,必定在上句子得到照应。此填写不难,顺文章自然推出。③前文“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还有“从…到…”的生长环境介绍,画线句前后文都出现了“生长”这一关键词便能得出答案“都能生长”。当然,用上“生长”一词更合语境,不用,意思表达对也未尝不可,如“都能见其身影”也不错。
    2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抓住文段中的主要句子如“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都是茄科植物”从“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能生长。只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它们也能生长”,从“名称由来”“植物门类”“生长环境”三个方面思考,抓住核心信息,语意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不超标,意思对即可。
    23.【范文】
    青年精神 中国的脊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标题是“青年精神中国的脊梁”。青年精神是“冲得上,打得赢”的24岁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青年精神是“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青年精神是“顽强坚韧,向梦出发”的18岁罕见病“庞贝病”患者王唯佳;青年精神是“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青年精神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青年之精神,国之脊梁。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构建时代精神版图,践行和弘扬青年精神责无旁贷。
    艰苦奋斗是青年精神的完美诠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青年,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中国自古就涌现出一大批艰苦奋斗之青年。大禹治水、苏武牧羊等。当年如此,现在亦如是。疫情爆发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赶往支援。在这些最美逆行有一大批医生护士还未过而立之年。面对突如起来的疫情他们也担心,他们也害怕,但当披上战甲,他们就从一个孩子变成视死如归的战士。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生理极限。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死神赛跑,才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疫情地区的人民点亮了希望之光,创造出了中国的抗疫奇迹。
    无私奉献是青年精神的深刻演绎。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新时代青年,需用奉献为青春着色。森林救火消防员勇士们接到命令毫不犹豫,在面对难以扑灭的大火,他们英勇无畏。正是在和平年代他们的默默坚守才使得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更秀;正是他们的奉献,民众才有了岁月静好,闲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正是他们的奉献才使得民众的安全感不断上升,幸福感不断提升;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得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山卫士成了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最美榜样,为中国力量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
    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最亮底色。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的行为准则,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终身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唯有终身学习才会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不断充实自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不断沉淀阅历,提升气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中国力量的后备军,新时代青年让我们把艰苦奋斗刻在心里,把无私奉献披在肩上,把终身学习装进行囊,构建时代精神版图,一路高歌奋进做好中国新时代脊梁。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选取了《人民日报》评选的2020年十大优秀青年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事例并引用了《人民日报》的一段评论,他们身上呈现出鲜明而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为梦而拼的时代风貌,勇挑重任的时代担当,他们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国家脊梁,他们用实际行动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他们是每一个青年学习的榜样,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形象,他们身上不同的精神特质又组成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版图,而这一精神版图又需要我们不断去描绘,去添加。材料设置的任务情境是在“青年榜样”交流会上发言,这是当下对高中生的时代要求,要结合自己实际分析当今时代背景,思考我们青年要怎样塑造自己的精神版图,什么样的精神版图才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希望,作文立意要有比较高的站位,要有“大我”意识,“大局”观念。
    【立意】
    构筑精神高地,实现青春梦想;
    对标榜样,完善自我;
    把握时代脉搏,打造精神版图;
    心向朝阳,拒绝灰暗;
    自我砥砺,做时代新青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