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D
2.B
3.A
4.①举例论证,举在不同货币时代,人们所信任的对象不同的例子,证明了不同货币形式代表人们不同的信任形式。
②对比论证,把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和群众接受性进行对比,让数字货币的优势更清楚明了。
5.①降低纸币印制发行流通的成本,同时节约普通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具有普惠意义。
②助力支付体系高效运行。
③对安全保障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犯罪)。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缺点是放在数字人民币钱包里面的数字人民币不能计付利息”错误,“数字人民币具有非盈利性,数字人民币等同于现金,放在数字人民币钱包里面的数字人民币是不计付利息的”,作者重在阐述特点而不是缺点;
B.“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暗含着更大风险”错误,“数字人民币无需绑定银行账户,其兑换是免费的”,数字人民币无需绑定银行账户,其实更加安全;
C.“是中国目前相对较好的新型货币形式”错误,材料二“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其本质不是货币”可知,微信支付、支付宝不是货币,而是第三方支付方式。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天秤币发起方包括多个公司未取得国家信用背书,所以其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计划难以实现”错误,原文“Libra通过与法定货币“挂钩”成为一种稳定币,其计划成为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但在信用货币时代,Libra如何让人信任并使用是一大问题。Libra发起方包括多个公司,未取得国家信用背书”,文中并不能得出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利钱至少是三分”说明高妈在放高利贷,追求高收益。高利贷具有投机性,而比特币“币值无法保持稳定,价格大幅波动是常事”。二者相似。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每种不同的货币形式代表了人们不同的信任形式。比如在金属货币时代,人们所信任的是金属的价值;在纸币时代,人们信任的是纸币背后的国家信用;数字货币时代,人们信任的则是现代技术和货币的信用”,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不同货币形式代表人们不同的信任形式。
“法定数字货币相较于虚拟货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二是……”“与现金、硬币具备相同的法定性质和职能”“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其本质不是货币,人们可以拒绝此种付款方式,而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人们不得拒绝。它与纸币也有明显的不同,纸币容易被伪造,且破损概率大”,运用对比论证,让数字货币的优势更清楚明了。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三原文“发行数字货币能够直接降低货币的印制发行流通成本”,“普通消费者使用现金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以数字货币替代传统现金形式进入流通,能够大大节省这些方面的成本”“数字货币将在普惠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可知,降低纸币印制发行流通的成本,同时节约普通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具有普惠意义。
材料一原文“只要双方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就能把一方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方”,材料三“数字货币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发行方能够直接、实时地获取交易信息,可以省去后台清算、结算、对账等众多环节,达到点对点支付即结算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可知,助力支付体系高效运行。
材料一原文“数字人民币无需绑定银行账户”,材料二原文“法定数字货币是‘中心化’货币,能够得到有效监管,而虚拟货币是‘去中心化’货币,容易成为洗钱和恐怖犯罪的工具”“它与纸币也有明显的不同,纸币容易被伪造”,可知,对安全保障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6.C
7.A
8.范家门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同时又保留了具有文物与文化价值的老屋和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这两方面相结合,使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而走上一条通往幸福的大路。
9.①选材典型、丰富,符合栏目要求。文章写险峰奇洞、山花古树、老屋石墙这些都是范家门独有的景观,同时写范家门人敢于奋斗、齐心协力等精神面貌都符合栏目“最美”的要求。
②意蕴丰富深刻,体现时代特色。范家门过去破坏生态生活贫困,现在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乡村传统的传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走上了致富之路。文章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极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③本文语言灵活多变,平实而不乏生动形象。文章在描写村民们发展创业时语言直白易懂写出了村民的真实劳动状态和精神风貌,而在描写自然风光时则多使用修辞绘形绘色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范家门的奇险秀美的风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思想的能力。
C.“文章写了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他招呼游客,给游客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错误,文章写了不止一位老人,招呼游客的老人和讲故事的不是同一个老人;另外“热情好客”对于讲故事而言解释牵强,文章提到讲故事这一内容目的是展现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可以让来此地的人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以小见大”错误,描写胆大的人表现不是以小见大而是侧面烘托“山峰的险峻”错误,此处不是山峰的险峻而是玻璃桥的险峻。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首先找到画线句子,确定关键词。“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句中的关键词是“打造现代”“保留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由倒数第二段“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可知,“打造现代”是指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
由第五段“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可知,范家门保留了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由第八段“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可知,范家门保留了具有文物与文化价值的老屋,这是指“保留传统”。
综合上文可知,范家门把现代和传统综合起来,“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使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而走上一条通往幸福的大路,这是指“二者融为一体”“得天独厚的范家门”,综合这些信息即可。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特色的能力。
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考生可以从选材内容、意蕴主旨以及文章语言等方面来陈述收录的理由。
如从选材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写的是“范家门”,既写范家门的风景,如“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这是自然风景,如“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这是古老建筑,如“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这是人的精神面貌,这些都符合栏目“最美”的要求。
如从主题意蕴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将范家门的今昔进行对比,如过去范家门人“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结果成了荒山秃岭,现在的范家门人“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让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的精神风貌,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意蕴非常深刻。
如从语言角度来看,既有生动的描写,如描写范家门自然风景的时候,使用修辞,“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使用比喻和对仗,“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替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使用比拟,展现了范家门风景的奇险和秀美,也有平实的叙述,如讲述范家门村民发展创业的时候,语言直白易懂,如“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展现了范家门人的劳动状态和精神风貌。
10.D
11.B
12.B
13.(1)只要能使(我)在路途上不忍饥挨饿,并且安全抵达京城就足够了。
(2)(来懋斋先生)刚刚到达乡里,(前来)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
14.①仗义,扶危济困。听闻先生的困境后,群丐毅然决定帮助先生。
②知恩图报。先生只是给了群丐一餐饭食,群丐就资助先生进京赶考,先生做官时群丐帮助先生屡破案件。
③淡薄名利,不求回报。破案后朝廷颁布奖赏,群丐都不去认领;先生辞官后想给群丐谋取职业,群丐都不接受。
④信守承诺。群丐答应先生在他上任的地方绝不时先生受到玷污,到了上任的地方,群丐不打扰先生也没做任何让先生为难的事情。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俗习”作“乡人”的宾语,省略谓语,应在“俗习”后断开,排除AB项;
“七八人”是“亲友”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句意:当地乡里有一种习俗,按照旧例凡是有人临时缺少盘缠资金的,可以召集七八个亲友,每个人各给发起人一份,由发起人为每人立约签字,大家付给资金。事情办完了再一个个还给大家,叫做“打会”。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意思一致”错误,《烛之武退秦师》中“东道主”意为“东边道路的主人,接待秦出使东方的使节”。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沿途旅舍的主人称赞群丐义举并对这件事充满好奇,纷纷对他们馈赠”错误,原文“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来懋斋先生考试的费用是群丐到京城后行乞所得,而非旅舍主人馈赠。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但,只要;途,在路途上;抵,抵达;都下,京城。
(2)甫,刚;里闬,乡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肩摩踵接,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听闻先生的困境后,群丐毅然决定帮助先生。体现他们仗义,扶危济困。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先生只是给了群丐一餐饭食,群丐就资助先生进京赶考,先生做官时群丐帮助先生屡破案件,知恩图报。
“至颁发赏格时,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解组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破案后朝廷颁布奖赏,群丐都不去认领;先生辞官后想给群丐谋取职业,群丐都不接受,淡薄名利,不求回报。
“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马处,则吾等愿藉之以毕馀生。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浼,且自浼也”“抵任所后,各行丐于四方,惟昏暮时潜一入署问安而已”,群丐答应先生在他上任的地方绝不时先生受到玷污,到了上任的地方,群丐不打扰先生也没做任何让先生为难的事情,信守承诺。
参考译文:
来懋斋先生,家庭极为贫穷,但是为人性情慷慨有过人的节操。参加乡试后,考中举人。打算赴京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然而没有资金路费。当地乡里有一种习俗,按照旧例凡是有人临时缺少盘缠资金的,可以召集七八个亲友,每个人各给发起人一份,由发起人为每人立约签字,大家付给资金。事情办完了再一个个还给大家,叫做“打会”。不久来懋斋先生说:“不如成个会来筹集资金。”于是奔走于亲戚朋友家门好几天,才得到七个人的同意。然而都是因为情面不能推辞的,勉强表面答应而心里其实不愿意。到了那一天,来懋斋先生黎明就起身,洒扫庭院台阶,准备好美酒佳肴,来恭候大家。谁知天已到了傍晚,也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来到他家里立约。
这时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列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饥饿和愤恨交织,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时间近了,到京城去没有资金路费,想借助亲朋好友的集会大家来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怎知亲朋好友都辜负我,今天都食言了,以致使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即使如此,与其让鱼肉腐烂坏掉,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赶紧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一群乞丐进屋喝酒吃肉,酒足饭饱,对先生说:“我们是地位低微的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和食物,这本来已经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使路上不挨饿,能顺顺当当抵达京师就行了。”群丐应声回答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侠义行为,对他们的事感到惊异,常常多送给他们食物。到了京师以后,群丐分头乞讨,用乞讨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考中了礼部考试的进士。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群丐也催促他回去。
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先生也是很平淡的看他们。然而过了几天将要去上任,群丐想跟着他到上任之地。先生担心有所不合适,又恐怕背弃前日的情分。正在踌躇的时候,有精明的人似乎早就窥察了先生的想法,就说:“先生做官,只管自己做自己的官,我们乞讨,自己乞讨。只要是能够效犬马之劳的地方,我们愿意用尽余生的力量帮助你。至于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绝对不敢玷辱先生,况且那也是我们自己玷辱自己啊。请不要再三考虑了,先生以为怎么样?”
群丐随先生到达任所之后,各自到各地去乞讨,只有在黄昏时分偷偷进入官署问一下安罢了。先生也随时资助他们,然而他们往往不接受。当时县里有很多盗贼,群丐暗中侦查打探,因此能屡屡破获重要案件,等到颁发赏银时,牌榜挂出几个月,最后也没有来认领的。而先生也因为政绩卓著,由上级举荐升为郡守。先生本来是读书人,不能习惯于迎来送往的繁琐之事,又淡薄于功名利禄,于是用双亲年迈需要奉养的理由请求还乡。辞官后,打算为各个乞丐谋取一些养活自己的职业,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先生每每向他人说起,就感叹落泪,感到非常遗憾。然而,这样的乞丐,可以称得上是侠丐了。
15.C
16.①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
②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第五至第八句通过实写”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可知:第五至第八句并非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四句,诗人借助想象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
题干问的是“手法上有何异同”,考生要善于选择不同角度,比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声比作花丛中间歇的黄莺啼叫歌唱,比作冬天在冰层下汩汩流动的泉水,这是比喻,“滑”和“冷涩”是触觉,用触觉形容听觉,这是通感。“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同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句和本诗的画线句都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所以都使用正面描写。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17.归雁洛阳边归雁入胡天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及行迷之未远舞幽壑之潜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雁、鸥、翔、鳞、宴、晏、迷、壑、蛟。
18.B
19.D
20.C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引人注目”强调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万众瞩目”强调大家十分关注。第一空没有强调特色,且根据下文的“海内外人士”可知此处强调众人的关注,因此,第一空选“万众瞩目”。
“推荐”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有推举之意,侧重强调希望被接受或任用。“推介”指推荐介绍,侧重强调介绍。第二空没有推举之意,且强调介绍文化,故选“推介”。
“如日中天”形容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此处形容众多文化项目的建设,故选“如火如荼”。
“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此处指中华民族一直向前发展,有不断地生长之意,而不是形容多,因此选用“生生不息”。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语句中的“娓娓道来”这一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A.“智者”表示讽刺。
B.“精忠报国”表强调。
C.“一带一路”是特定称谓。
D.“机器”是比喻说法,属于特殊含义。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展示了华夏文明的丰富灿烂、历久弥新”,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展示了丰富灿烂、历久弥新的华夏文明”。排除AB;
“宣示着……“和“展现了……”“倾诉着……”有递进关系,语序不当,应为“展现了……”“倾诉着……”“宣示着……”。排除D。
故选C。
21.示例1: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心真情。
示例2: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思辨。
22.①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②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达③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句子需要结合所给例句分析例句的特点、修辞等。首先,例句用到了关联词“有……也有……”;其次例句引用了苏轼的诗词,并用成语概括了诗词所表现的苏轼的性格特征。总体而言,例句的特点为:他有+诗词+的+性格。由此可以仿写出: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心真情。
22.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叙述苏轼会写散文、诗歌、词作,会书法,会绘画,属于全才,因此可以概括出“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
第二段,叙述苏轼才华横溢但是仕途多舛几次被贬,经常被流放,但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因此概括出“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达”。
第三段,叙述苏轼的“高雅脱俗”“浩荡气节”“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据此概括出“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
23.例文:
志气与争气
回首1931,展望2035,百年国运,百年沧桑;百年求索,百年激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考卷。时代是出卷人,青年是答卷人,历史是阅卷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前辈青年的志气,为历史交上一份争气的时代答卷。
这是一场我们躲不掉也输不起的考试。它事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事关百年国运之争,是一场只能用志气和争气来重铸民族自信的考验。
什么是志气?那是1933年,面对已经快要容不下一张书桌的祖国,29岁的郑大章们毅然回国,只为了能给那苦难深重的祖国做些什么。什么是志气?那是1950年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26岁的朱光亚写下《给旅美同学的一份公开信》,然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誓言。什么是志气?那是1989年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一代年轻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力于让中国的名字屹立于世界的开始……
“志”乃士人之心,是能超越小我,胸怀家国的追求。对于华夏儿女,志气就是相信“中华一定强”。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朴素爱国主义,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是千百年来已然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民族信仰。百年国运之争,历史的时代考验,谁人能躲?谁人敢躲!
躲不掉,更输不起。曾经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曾经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输”的结局。所以,光有志气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争气,争气才能让志气化为底气。
命在己,运靠争。曾经一代青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拼出了一个山河无恙;曾经一代青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自强;曾经一代青年“勒紧裤腰带,就是一万年,也要搞出原子弹”,争来了国家的尊严和希望;曾经一代青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搏出了今天的崛起与辉煌……这就是争气!“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就是争气,是一份面对时代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搏意志。唯有如此我们方能让志气变成底气。
现在该我们挺膺入局,争出一个新时代了。方今时代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不应该只是对时代波诡云谲,暗礁遍布形势的描述,更应该是对我们当代年轻人能积极作为,最终推动变革的赞美。正如“80后”“90后”青年们已然在中美高科技之争中悄然绽放,推动历史奔向远方。
百年志气,百年争气;百年呐喊,百年回响。回眸处,那是曾经的代代青年们在时代考验前不屈的眼神,那是他们对我们源自血脉认同的深情凝望;抬首时,那是新一代青年坚定的赶考步伐,那是以志气与争气重铸民族自信以告慰先辈的誓言。这盛世必如你所愿,如我们共同所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仔细审读材料,准确立意,彰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文类型: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审题】
所给的材料共四则,都是叙事类材料。第一则讲的是1933年,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青年郑大章拒绝导师居里夫人的挽留,坚决回国筹建镭学研究所。他用自己微博的力量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郑大章有志气,也争气。第二则,的是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时代,青年朱光亚也是学成归国,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做贡献,朱光亚有志气,也争气。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海外留学并且学成归国这个范畴。最后两个材料讲的是另一种类型。第三则讲的是1989年,青年李宁创立了自主研发专业体育用品的“李宁”公司,致力于打造领先全球的民族品牌。第四则讲的是2020年,我国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八零后九零后的担当。这两则材料虽没有提到海外留学的问题,但他们同样有志气,同样为国争气。
本次作文材料给的这四个例子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青年,都有志气,都为国争气。命题人之所以给出朱光亚等人这四个典型材料,无非是对“争气”起到诠释和解释的作用,最终引出“志气”和“争气”这两个关键词,引导考生准确认识什么叫“志气和争气”。“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体现了两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前辈青年与后辈青年的关系,即当代青年要继承前辈青年的志气与争气,而志气与争气就体现了青年和时代的关系。着眼“十四五”规划的2035年,百年沧桑,百年国运,靠的是青年人的“志气和争气”。
【立意】
(1)青年人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
(2)当代青年要继承前辈的志气,为祖国交上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