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A
2.D
3.A
4.①由第12版《新华字典》改版引出论点:《新华字典》跟进社会发展,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需要。
②采用了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接着从“吐故纳新”、跨度大、包容性也大等方面阐释论点,最后提出“让字典新起来,活起来”作结。
③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
5.①新收录的字词,领域跨度大、包容性大。使文化与民生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在文化意涵中不断注入社会学意义,以此赋予汉语新的生命力,便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②设置二维码,将现代技术融入进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把传统文化带入了现代生活,让纸质书充满生机,便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③保留老词汇,增添新词汇,增补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这一变化凸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便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④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使字典具备了防伪功能,利于文化保护,便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无界线”错,原文表述是“当网络时代到来,“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距离也不再隔着一道深深的沟壑,很多时候两者经常互相交融,并无界线”,原文中“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着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了界线。
C.“《新华字典》更新快、收录广,……这是它的魅力所在”表述不准确,原文表述是“作为一部字典,已经观照了新中国70年的历程,并在文化意涵中不断注入社会学意义,以此赋予汉语新的生命力,同时又兼具了民生和民本的情怀,这是《新华字典》的魅力所在”。
D.“增添了150多个新词汇,使其凸显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错,原文的表述“这一变化不仅使国民工具书更有亲和力,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国人规范使用新词汇有了依据,同时也凸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原文凸显“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是“这一特点”而不是增添新词汇。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新华字典》……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潮流”错,原文表述是“第12版《新华字典》就很好地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潮流”,可见是“第12版”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
故选D。
3.
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与时俱进”不是第12版新华字典的“新”特点,“《新华字典》增添新词、新义的做法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表现”,可见,每一版的《新华字典》都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就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论点上看,材料一运用第12版《新华字典》收入新词和增加新的词义的例子,引出“新推出的《新华字典》第12版跟进社会发展,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需要”的观点。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二段总说,引出观点“《新华字典》跟进社会发展,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需要”,并阐述了《新华字典》的地位和意义;第三至五段分别从“《新华字典》有个重要的特征,便是‘吐故纳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从《新华字典》这些年新收录的字词来看,领域跨度大、包容性也大”三个角度对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让字典新起来,活起来,又有何不可呢”,引发思考,并总结了辞书应有的“内涵和功能”。
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一第五段“从《新华字典》这些年新收录的字词来看,领域跨度大、包容性也大。……这些字词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的风雨变迁,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痛点、民生诉求和发展愿景。正因如此,有网友评价……使文化与民生有了更亲密的接触,真实映射了社会现状”运用了因果论证;“‘初心’‘粉丝’‘截屏’‘拼车’‘房奴’‘车奴’等,有些是全新的词”,运用了举例论证。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新华字典》不断更新,在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审题可知,要从“文化传承方面”谈对《新华字典》不断更新的重大意义的理解。要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从《新华字典》这些年新收录的字词来看,领域跨度大、包容性也大”“第12版的《新华字典》,不仅保留了一直使用至今的众多老词汇,还增添了……等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这一变化不仅使国民工具书更有亲和力,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国人规范使用新词汇有了依据,同时也凸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体现了《新华字典》在文化方面的包容性大、跨度大的特点。
“在文化意涵中不断注入社会学意义,以此赋予汉语新的生命力,同时又兼具了民生和民本的情怀,这是《新华字典》的魅力所在”,赋予了《新华字典》新的生命力、具有民生和民本情怀。
“《新华字典》增添新词、新义的做法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表现。”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了与时俱进。
“第12版《新华字典》在每页都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用手机扫码看书写笔画、听正确读音。这一举措让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成为现实,将现代技术融入了传统文化。这不只是形式的改变,更是文化的创新,是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近我们,有助于人们树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新华字典》和网络相融合,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生活,更好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6.C
7.D
8.①开篇画线句只是普通的事件和环境描写,是因为勒腊长时间待在晦暗小屋里,不适应突如其来的光线才导致眼睛被照昏。此时的夕阳光线微弱,却能照昏他的眼睛,突显了其悲惨的生活状态。
②结尾画线句写隔天重生的太阳,写新的一天再次到来,给自然界带来了新的光辉和希望,但是主人公却已经永远离去,暗含讽刺的意味:小人物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③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使全文结构更加完整;将太阳的出现与人物命运的悲惨、生命的结束联系起来,更是体现其现实批判意味。
9.①从情节上看,前面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主人公无力改变命运的安排,更无法挣脱黑暗社会的束缚,死就成了唯一的岀路。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主人公在觉醒后想起过去的悲哀只能料想到之后的人生也是同样的悲哀,刻画了勒腊这个小人物无奈、痛苦、挣扎的典型悲剧形象。
③从主题上看,体现了社会大环境让人倍感窒息又无力反抗,小人物只能选择以死抗争,更能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思考,呼唤给予小人物人文关怀。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使他产生了对生活的绝望和诅咒”曲解文意,由后文主人公的自缢可知他对生活绝望了,但是文中没有体现勒腊对生活的诅咒。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恋人们的喜悦快乐”只是写出了勒腊的孤独寂寞,并没有揭露社会弱肉强食的剥削。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他的眼睛被夕阳的光辉照昏了好一会儿”描写记账员勒腊从店里出来的时候,因为店里光线昏暗,所以一时难以适应外面的阳光。但是,此时已经是晚上7点钟,光线已经很微弱了,这样的夕阳光线依然能照昏他的眼睛,此处的环境描写更突显了其悲惨的生活状态——“即使在盛夏也只有11点到3点这段时间不必点灯”“40年以来,勒腊每天8点钟就走到这“监狱”里,接着就一直坐到傍晚7点钟,对着账簿弯着腰,用一种忠实店员的勤奋作风记账”。
“已经上升的太阳在布洛涅森林上面罩着一层光浪”是勒腊自缢身亡后升起的太阳,阳光照耀着森林,给万物带来希望,此时主人公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以乐景衬哀情,用阳光的光辉、希望表达小说的主旨:小人物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一处在开头,一处在结尾,两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一方面使小说结构完整,一方面通过阳光来表现人物的命运,能够更好地表达主旨,体现小说的讽刺、批判特色。
9.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分析小说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上,主人公自杀身亡与前面情节呼应顺承,小说情节发展合理。前文写“40年之间,他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连一个回忆也没有,甚至自从他父母去世以后,连一点噩运也没有。总而言之,绝对空虚”“他等待什么?他指望什么?什么也不等待什么也不指望”等,可见主人公已经对生活绝望,因此结尾的自杀合情合理。
人物上,主人公40年如一日,永远卑微,永远孤独,“连一点噩运也没有”“到明天,他也许依旧是孤零零的,始终孤零零的,孤零零到谁也没有尝过这样孤零零的滋味”,享受不到丝毫的幸福,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结尾主人公的自杀更好地刻画了勒腊这个小人物无奈、痛苦、挣扎的典型悲剧形象。
主题上,“他听见了他的周遭,他的头上,四面八方,有一种模糊的、无限际的、连续不断的声浪,一种由好些数目很多种类很杂的噪响构成的声浪,一种微弱而远近皆有的声浪,一种不确定的和巨大的生命活动:那正是巴黎的鼻息,呼吸得像是一个巨灵”体现了社会大环境让人倍感窒息又无力反抗,小人物只能选择以死抗争,更好地表达了“呼唤给予小人物人文关怀”的主旨。
10.D
11.B
12.C
13.(1)(褚不华)力气已经用尽,淮安城被攻陷,(但)褚不华还坚守占据在西门奋力战斗,被射伤俘获,(最后)被贼人杀害。
(2)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14.(1)初到淮安,积极制订守御计划,并调派得力人才辅佐;
(2)友军叛变后,采取以退为进的守城策略,与敌人殊死战斗;
(3)淮安城被攻陷后,竭尽全力与敌人在西门搏斗,以身殉职。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断句的能力。
发:指兴起,作“盗”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势:指势力,作主语,故应在“发”后、“势”前断开,排除B、C两项;
“为”是制定的意思,“计”是计策,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D项。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五代至元的最高行政机构”“明代朱元璋将其改为大都督府”错误,枢密院是封建时代的中央官署名,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不仅黄军和天长青军先后叛变”错误,从原文“既而天长青军叛,普颜帖木尔所统黄军复叛”可知,先叛变的是天长青军,后叛变的是黄军。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力既尽”补充主语;“陷”,被攻陷;“中伤见执”,被射伤俘获;“为贼所脔”,被贼人杀害。
(2)“所以”,用来……;“微见”,略微显露;“圣贤”,圣人贤人;“相与”,相互。
1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褚不华驻守淮安五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采取了怎样的驻守措施”,根据题干关键词“守淮安”“三个阶段”“驻守措施”快速定位到原文,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由“不华行郡至淮安,极力为守御计,贼至,多所斩获,且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掎角为声援”可知,初到淮安,积极制订守御计划,并调派得力人才辅佐;
由“既而天长青军叛,普颜帖木尔所统黄军复叛,贼皆挟之来攻。不华知事危,退入哈剌章营。贼稍引去,乃出……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会佥事忽都不花兵突贼栅,殊死战,贼败走,追北二十余里”可知,友军叛变后,采取以退为进的守城策略,与敌人殊死战斗;
由“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可知,淮安城被攻陷后,竭尽全力与敌人在西门搏斗,以身殉职。
参考译文:
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性格沉默,有器度。自泰定初年,先后任中瑞司译史、海道副千户、嘉兴路治中、南台及西台监察御史、河西道廉访佥事、改任淮东。不久升任淮东副使。汝州与颍州农民举行起义,声势很大。不华巡视各郡,至淮安,极力策划抵抗义军防务,使义军受到重创。并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犄角为声援。还向朝廷检举总兵及诸将临战观望之罪。朝廷录其功,升为廉访使,官阶中奉大夫。刘甲有智勇,屡战辄胜,贼人忌惮,义军称之为“刘铁头”,颇受不华信赖。总兵闻不华揭发自己,益愤嫉,令甲将兵转战他处,企图使不华失去声援。甲去后,韩信城失守,义军乃掘堑相连,立水寨围困官兵。后来,有朝廷方面的天长青军和普颜帖木耳统率的黄军相继哗变,义军挟之来攻。不华知形势紧急,退入哈剌章营。义军离去后,他才出来到杨村桥。没料到义军突然到来,杀廉访副使不达失里。不华带着残兵逃入淮安。这时该城之东、西、南三面皆义军,惟北门通沭阳。淮安的粮草仰沭阳供给。但是义军占据了赤鲤湖,截断了去沭阳的道路。义军欲取淮安孤城,将栅栏推进到南琐桥。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恰好遇佥事忽都不花率兵冲义军栅栏,作拼死战斗,义军被迫北退二十余里。城中食粮断绝,元帅吴德王琇运粮万斛入河,竟为义军所掠,德王琇只身逃脱。此后义军与青军围攻淮安日急,总兵屯于五百里外的下邳,相距五百里,按兵不动,不华十余次遣兵告急,皆不听。城中饿者仆道上,一切草木螺蛤、鱼蛙、燕乌及革华皮鞍革詹、皮箱乃至废弓之筋皆食尽,后来甚至有人相食的惨况。留下的人多露处,撤屋为薪,街坊生长荆棘。力既尽,城陷,不华坚守西门,兵尽援绝,城陷被俘,为义军所杀。他的次子伴哥,冒着刀剑护卫他,也被杀害了。当时是正十六年(1356)十月,不华守淮安五年,身经百战,对朝廷忠心耿耿,人们把他比作唐代的张巡。朝廷得报告,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曰忠肃,赐钞两百锭以抚恤其家属。
15.C
16.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②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③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的鉴赏能力。
C.“忧思难以排遣”“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错。前四句写月光与月下的垂虹桥,迷离梦幻一般,并没有忧思;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两句写“玉华寒,冰壶冻”,意思是月光清寒,好像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此处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
“酒一樽,琴三弄”,江天壮阔,月色朦胧,游人饮一樽美酒,弹三支琴曲,此处运用衬托手法,作者借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的美好。
“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作者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仿佛看到水边的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款款而来,倚在栏杆上任凭天风吹拂着面颊。此处引入“洛神”这一形象除了为月夜的垂虹桥披上一层神秘梦幻的面纱之外,也更加凸显出了月色之美和琴音之妙,迷人的景色和音乐甚至将仙女都吸引来了。故此处运用虚写、用典的手法,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
17.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萧、骚、襟、沧、蛾、妆、蛾、盈。
18.A
19.“它们都是大河文明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或“它们都体现了河流对文明的哺育作用”。
20.①“如龙腾九州,如凤翔赤县”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绵延的身姿和轻盈的舞姿,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
②“更显现出了她那桀骜不驯的性格”运用比拟手法,把黄河比作人,展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
③“桀骜不驯的性格,一往无前的豪迈,雷霆万钧的气势”运用排比手法,语气连贯,节律强劲,表达了对黄河的强烈赞美之情。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①哺育:喂养;比喻培养。养育:抚养和教育。“哺育”的“喂养”之义与句中的比喻“摇篮”更贴合,故应选“哺育”。
②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此处的主语是“文明”,故应选“延续”。
③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形容道路、水流等蜿蜒曲折。蜿蜒起伏:形容山脉等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斗折蛇行”侧重“曲折”,“蜿蜒起伏”侧重“起伏”,文中此处是形容黄河在大地上的形状,故应选“斗折蛇行”。
④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根据文意可知,此处是指黄河的形状,它是非人工的,故应选“鬼斧神工”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和补写句子的能力。
前文列举了“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说这些河流“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空缺处在该句的句末,为总结性的句子,因此应总结交代这些河流的价值、意义,故填写“它们都是大河文明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一类的句子。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因此学生需要分析划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该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硕大无比的‘几’字,如龙腾九州,如凤翔赤县,更显现出了她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一往无前的豪迈,雷霆万钧的气势”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
“如龙腾九州,如凤翔赤县”运用比喻修辞,将黄河比作“龙”“凤”,“腾九州”“翔赤县”用两个动词,一方面写出黄河“几”字形的身姿、舞姿,一方面写出黄河贯穿中华大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
“更显现出了她那桀骜不驯的的性格”将“黄河”赋予人的性格特征,“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不息,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
“桀骜不驯的性格,一往无前的豪迈,雷霆万钧的气势”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表达了对黄河的强烈赞美之情。
2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称:称赞”错误。句子翻译: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称”,相当,符合。
故选B。
22.①将“带来了”改为“正发生”⑤删去“根据”或“显示”⑥将“截止”改为“截至”或在“截止”后添加“到⑩在“示范”后添加“活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带来了”是完成时,由下文“电动化仅仅是序幕”可知,“变革”是正在进行中的,故应将“带来了”改为“正在发生”或“正发生”。
⑤“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故应去掉“根据”或“显示”。
⑥“截止2020年9月份”搭配不当,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到2020年9月份为止”,故应将“截止”改为“截至”或“截止到”,或者“截止于2020年9月份”。
⑩“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示范”后添加其宾语“活动”。
23.【范文】
不忘初心,续担当使命
坚守责任,做时代青年
你是否看见一株松柏,在皑皑冰雪中显示着树的担当?
你是否看见一株腊梅,在凛冽的寒风中彰显着花的但当?
你是否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也在每个人的担当之下驶向远方。
担当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射在这繁华的世界之中,每个人生而如一张白纸,需要之后的你在上面涂抹绘画,只有承担好画好自己这幅图画的重任,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夺目的光彩,残疾人海伦凯勒,身受宫刑的司马迁,瘫痪的霍金,根本不都是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昭示着对生命的担当吗?在这担当之中,心灵因此而璀璨,灵魂因此而升华。
担当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当老人摔倒在路边的时候,当道德绑架愈演愈烈的时候,当伪捐诈捐骗捐建成常态的时候,你是选择站出来还是选择退缩?退缩是一种懦弱,而站出来则是一种担当,就是没有担当的虚伪和欺骗,将会横行,真善美将会被抛弃,若是没有担当,那么社会将变成污浊的染缸,丑恶和厄运将会腐蚀人的心灵,只要人人有一站出揭露种.种不公,我们的社会才能多一些温暖,多一点爱。
担当是对国家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他们都怀有一颗赤诚心,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如今我们有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高铁,有史无前例的国产大飞机,c919,有重获新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有体现大国智慧的亚投行,我们可上九天逐月可下五洋捉鳖,取得这一项成就,哪个不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付出和担当?哪个不是因为炎黄子孙蓬勃的爱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人生区区数十载,只有一份担当能让生命绽放光彩,无论是为自己,为他人,抑或为国家,一份担当,让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奏出乐章,多么壮丽,多么恢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能力。
【审题】
题干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材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话强调人要承担重任。“天才少年”张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则指出青年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做有意义的事,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而奋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说明青年应当掌握科学技术,以创新为动力,解决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题干针对当代青年提出期望:有责任担当意识,有爱国为民意识,有创新创造意识。
任务解读:1.身份限制——当代的知识青年;
2.写作内容——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3.写作对象——为校刊“青年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
解读上述任务可以看出,题干让考生以当代知识青年的身份,论述自己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当今社会现状,谈论应当如何为国家奋斗,如何勇担重任。
【立意】
1.尽我所能,利国利民;
2.勇担重任,为国奋斗;
3.铁肩担道义,创新铸华夏;
4.圆祖国复兴梦,书奋斗爱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