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重庆市2021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7-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重庆市2021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有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   )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6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弗洛西亚姨妈    
    【摩尔多瓦】尤利安·乔坎
    1988年秋天,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当第一部巴西电视连续剧《伊佐拉》在电视台上播出并引起弗洛西亚姨妈注意的时候,她正在死去活来地闹牙疼。但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情节可真抓人,到那一集结束的时候,它已经使牙疼不翼而飞。那个美丽勤劳的女奴伊佐拉,被一个名叫莱昂修的地主剥削,骚扰。但是伊佐拉具有坚强的性格,她爱着一个自由的男子汉——托比亚斯。嫉妒而霸道的莱昂修对他们俩心怀怨恨。每看完一集连续剧之后,弗洛西亚姨妈都觉得需要向朋友们倾诉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
    弗洛西亚姨妈一整天都在琢磨那个不幸的奴隶姑娘会有什么打算,她完全忘了做晚饭。然后,当她想起来这回事的时候,开始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张罗,可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结果把牛排烧糊了。
    弗洛西亚姨妈和丈夫、儿子一辈子都住在一套憋屈邋遢的公寓里。这片地方也未老先衰,破旧不堪,但是弗洛西亚姨妈很知足:在城里有一套公寓,即使很憋屈邋遢,也很不错了!伊佐拉的不幸故事更加强了这种信念。比起那个巴西奴隶女孩受的那些苦遭的那些难,弗洛西亚姨妈的问题是小菜一碟。不错,她丈夫近来变得脾气很坏,有时候,他甚至喝醉了,冲她喊叫。但是这些小小的过分言语怎能和狼心狗肺的莱昂修的那些暴行相提并论?弗洛西亚姨妈知道她丈夫从根儿上是一个好人,心地善良的人。
    有半年工夫,弗洛西亚姨妈在街角上卖鱼罐头,这些是她从城镇另一头一个商店低价买进的。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她的买卖突然结束了。当时弗洛西亚姨妈提着两个装得满满的购物袋,疼痛得深弯下腰去,一头跌进了一个大水坑。在去医院的路上,在急救车里,他们用一种带转盘的仪器给她诊断。但是,那个种植园里的奴隶们,在皮鞭底下的日子会强一些吗?不假,工厂再也不给沃瓦大叔按时开工资了,到最后他们宣布因人员过剩他被解雇了,虽然他还没到退休年龄。但是,莱昂修的奴隶们做梦也别想有什么工资和养老金!
    然而,有一个小问题,这是真的:那些似乎永远没有结尾的巴西电视连续剧有时候也会有一个真正的结尾。这时候,弗洛西亚姨妈会一连几天没着没落,无所事事。但是,一个新的系列连续剧会及时开始,这样弗洛西亚姨妈就会重振她的精神和乐观主义。一切都那么美好!如果伊佐拉们能够战胜命运,也许那就像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弗洛西亚姨妈总是能够在对她们的怜悯中找到安慰。
    但是,随后有一天,她想起了伊佐拉的朋友——厨娘贾努阿莉娅,那个黑姑娘,从早到晚在厨房里当牛做马,还经常安慰伊佐拉。她虽然憎恨莱昂修,但是从来不妄想公然反抗他。她总是告诉伊佐拉要有耐心,因为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个多么奇怪的忠告!一种多么无法解释的顺从!弗洛西亚姨妈被搞迷糊了。对贾努阿莉娅来说,把毒药放到那个地主的饭菜里,多么轻而易举。但是贾努阿莉娅什么事儿也没干。这是最最荒谬的地方。难道她害怕那些后果吗?难道她喜欢那种奴隶生活吗?那真是能想见的最糟糕的情况!肯定有别的对策,但是弗洛西亚姨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天黄昏,弗洛西亚姨妈来到阳台上,在一堆破烂中间找一个脸盆。她无意间瞥视了一下楼下的院子。外面寒冷而泥泞。一个胡子拉碴的流浪汉在一堆垃圾里乱翻腾。一只乌鸦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上哀鸣。对面的公寓楼好像一个还没吹起床号的兵营。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没有色彩。
    然而,突如其来地,弗洛西亚姨妈被一个顿悟震惊了。
    她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南美的风景会那么吸引她的眼睛:它们都不带灰色。那个新世界的色彩生气勃勃、引人注目!伊佐拉的世界——有蔚蓝色的海洋,奇异的水果,有绿树成荫的棕桐树,滑稽的鹦鹉,以及沐浴在炫目的阳光下的海岸沙滩——是那么迷人!相反,摩尔多瓦,有的却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根本比不上那个新世界。随后,弗洛西亚姨妈几乎是立即发现,自己面对着的东西似乎是一种逻辑上的矛盾:奴隶制度怎么能在那样一个天堂里存在呢?一个人在那样的美景中怎么能剥削他的同胞呢?这是一种露骨的矛盾,一种弗洛西亚姨妈无论多么试图理解,都无法理解的矛盾。她喜欢巴西,但是奴隶制度使她恐惧。在反复思索之后,弗洛西亚心头豁然开朗了:伊佐拉和其他奴隶属于一个往昔的世界。在今日的巴西,奴隶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直到眼下为止,多少年来,弗洛西亚姨妈一直确信伊佐拉是自己的同时代人,以为那个女奴的苦难和当今的生活有某种关联。不仅如此,弗洛西亚姨妈一直把这出电视剧看作是关于当代拉美人生活的展示。由于某些无法解释的理由,电视连续剧中所有那些蒙冤受难的人物,都是弗洛西亚姨妈的“奴隶”。而这新生的顿悟使她迷惑。伊佐拉已经从弗洛西亚姨妈这儿逃跑了,溜回到另一个时代。这是让弗洛西亚无法接受的。伊佐拉必须和她属于同一时代,同一时刻——伊佐拉必须留在她原来的位子上,必须继续受苦受难。
    弗洛西亚姨妈无法忍受看到她的奴隶解放了。
    (选自《最佳欧洲小说2011》,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看完一集连续剧,弗洛西亚姨妈都会向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生活节奏也被打乱,说明对于伊佐拉的遭遇,她有了情感起伏和代入感。
    B.尽管自己的生活也是贫穷、憋屈的,但“莱昂修的奴隶们做梦也别想有什么工资和养老金”,弗洛西亚姨妈借此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满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和麻痹。
    C.弗洛西亚姨妈在丈夫面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她在电视剧中的贾努阿莉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面对现实但是又感到无望,找不到出路。
    D.弗洛西亚姨妈觉得伊佐拉逃回了另一个时代,是因为她发现伊佐拉勇于反抗、人格独立,最根本原因是觉得自己作为观众,伊佐拉作为角色,两者之间存在着时代差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了摩尔多瓦“阴雨绵绵的”天气及“灰蒙蒙的,没有色彩的”景象,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营造了一种阴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小说用较多的笔墨对弗洛西亚姨妈的心理进行了描写,有她对电视剧的沉迷,有她对现实的顿悟,也有她对顿悟的迷惑以及无法忍受。
    C.全文主要运用全知视角,全面客观地展现了以弗洛西亚姨妈为代表的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想法以及生命状态。
    D.弗洛西亚姨妈没有完整的姓名,没有可辨识的外表特征,却是一个典型形象。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不过多强调人物的个性化特征,从而使之能更好代表摩尔多瓦底层民众。
    8.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义。(4分)
    9.古典小说中常采用双拱式结构,即两条线索似乎各走各的,不会交叉,但实际上,作者是将它们相互比对,来寄托自己的许多想法。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尽锐来战。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等谋乱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元福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当蕃部人数众多、占据地利时,药元福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
    C.药元福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D.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各4分)
    ①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②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14.两次面临军队极度饥渴的困境,药元福均能扭转战局,请简要分析他有哪些卓越才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15~16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16.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幼时不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晚霞绚烂、水天相连的宏阔景象,被称为千古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这大道走去,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了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   ①   ,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井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   ②    ,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你没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炊烟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6分)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3)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请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2.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哲理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30字以内)(3分)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 91 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 91 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