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1.06)

http://www.newdu.com 2021-06-2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2021.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_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
    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 《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 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
    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
    (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
    材料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望: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这正是“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以物观物”既然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无我之境”也必然是道家的哲思审美境层。
    因此,“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元好问《颖亭留别》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王国维对陶渊明《饮酒》一篇较为偏爱,在其“无我之境”及“‘隔’与‘不隔’”的论述中均提及此诗,且列为佳品。
    (摘编自王劲松《<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述》)
    材料三:
    梓庆削木为鎵,鈹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日:“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鎵,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
    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鎵,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节选自《庄子●达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篇作品想要实现写景写情“语语都在目前”,需要诗人扫尽一切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进行审美观照。
    B.王国维赞周美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在于他咏物时真情流露、自然动人。
    C.梦窗诸家写景虽格韵高绝,然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
    D.对于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进行的深入阐述,折射出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道家之道在物我关系上的表现,即在心理上泯灭物我界限,达到无我私我欲的审美境层。
    B.道家的“天人合一”指我与万物为一体, 成为万物中的一物, 即观物的人“物化”,达到无利害、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
    C.王国维提出的“不隔”与“无我之境”的理论,虽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差异,但都强调了诗人能将自我深入到自然事物中去。
    D.庄子借梓庆的故事说明,人只有忘掉“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才能达到“无我”之境,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3.王国维指出诗歌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下列诗句中,最属于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一句是(3 分)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作。
    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D.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4.请根据材料,简要推断“有我之境”的内涵。(4分)
    5.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请结合材料- .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
    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一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
    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
    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
    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
    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一太 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
    沉吟片刻,他说:“饭是 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
    “杜师傅。”
    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
    大家各行其礼。
    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
    ‘慢!”
    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
    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
    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
    李一甫第一个叫好。
    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
    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 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
    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
    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写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两门争斗往事的叙述。
    B.文中关于“踢场子”的补充说明,暗示杜其石主动上门寻事争斗,是对李一甫的极大羞辱, 令其难以接受。.
    C.短短十分钟,李一甫就答复同意出席杜其石的宴请,这表明李-一甫急于观看“隔山打虎”神功。
    D.结尾处杜其石抓住李一甫的手,既意味着两人旧怨的消解,也饱含对李一甫终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人物语言简省且富有个性,既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C.‘“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杜其石刚接到邀请时内心的强烈波动和复杂感受。
    D.小说塑造杜其石、李一甫、袁文宗等人物时,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8. 文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9. 小说标题为“掌门”,在你心中谁更具有掌门的风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功苏湛,字景僬,魏侍中则之后也。晋乱,避地河右。湛少有器行,颇涉群书。年二十余,举秀才。除奉朝请,领侍御史,转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之讨关西,以湛为行台郎中,深见委任。孝昌中,宝夤大败东还,朝廷以为雍州刺史。后自猜惧,害中尉郦道元,乃称兵反。时湛卧疾于家,宝夤令姜俭报湛云:“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与卿契阔,故以相报,死生荣辱,与君共之。”
    湛闻之,举声大哭。俭遽止之日:“何得便尔? ”湛曰:“百口居家,即时屠灭,云何不哭!”哭数十声,徐谓俭曰:“为我白齐王, 王本以穷乌投人,赖朝廷假王羽翼,荣宠至此。属国步多虞,不能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有不臧之心。信惑行路无识之语,欲以羸败之兵,守关问鼎。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但见其败,未见有成。苏湛不能
    以百口居家,为王族灭。”宝夤复报曰:“此自救命之计, 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湛复曰:“凡为大事,当得天下奇士。今但共长安博徒小儿辈计校,办有成理不?湛恐荆棘必生庭阁。愿乞骸骨还乡里,脱得因此病死,可以下见先人。”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宝夤败,庄帝即位,征补尚书郎。既至,庄帝曰:“前闻卿答萧宝夤, 甚有美辞,为我说也。”湛顿首谢日:“臣虽言辞不如伍被,始终不易,自谓过之。然臣与宝夤周游契阔,言得尽心,而不能令其不反,臣之罪也。”庄帝悦,拜散骑都尉,仍领郎。寻迁中书侍郎。出帝初,病还乡里,终于家。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选自《魏书.苏湛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B.元略受 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C.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D.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文中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
    B.契阔,《短歌行》有“契阔谈讜,心念旧恩”。文中指两者是生死之交。
    C.不臧,意思为不善,不良。文中是指齐王萧宝夤有起兵谋反之心。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文中苏湛是借病要还乡避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苏湛学识渊博,有判断力。他是官宦之后,年少有才,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这是他日后对萧宝夤结局有准确判断的原因之--。
    B.苏湛历任多职,颇受器重。他在萧宝夤手下担任过行台郎中这一- 要职,萧宝夤在谋反前也特意派人征求他的意见。
    C.苏湛顾念家族,有责任感。得知消息后,他放声大哭,因为他觉得家族行将灭亡,希望能够事先病死,不愧对自己祖先。
    D.苏湛对国忠诚,反省自身。当庄帝打听详情时,他没有直接说明,而是自认没有尽到劝阻的责任,负有罪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 (4分)
    (2)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4分)
    14.苏湛认为萧宝夤会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钱员外答卢员外《早春独游曲江见寄长句》
    白居易
    春来有色暗融融,先到诗情酒思中。
    柳岸霏微范尘雨,杏园澹荡开花风。
    闻君独游心郁郁,薄晚新晴骑马出。
    醉思诗侣有同年,春叹翰林无暇日。
    云夫首唱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
    此时我亦闭门坐,一日风光三处心。
    [注]卢云夫和钱蔚章是作者的朋友。作者自注: 云夫、 蔚章同年及第,时余与蔚章同在翰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春之有色,柳岸、微雨、杏花开放,一派大好春光,“ 诗情酒思”白在其中, .引出了下面的叙写和抒情。
    B.中间四句写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于傍晚独自出游,心情阴郁,酒醉后想起当年科举及第以及在翰林院中的繁忙时日。
    C.卢云夫和钱蔚章二人分别写下了“寒玉音”和“春搜吟”,作者也写了这首诗,是诗歌将三人紧密联系在-起。
    D.“一日风光三处心”与“一夜乡心五处同”类似,都是说分隔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感同身受,情感相通。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了词人如今境遇的萧条冷落,又表明了词人心志的坚定不移。
    (2)《贺新郎》中,刘克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出词人听说北方敌军来势凶猛,多次用冲车云梯进攻边城的危急景象。
    (3)自然永恒而人世沧桑,这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慨叹,如唐人诗句“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 ① )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 ② )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 ③ )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18.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项是(3分)
    A.①马五爷 ②二德子③刘麻子 B.①二德子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C.①二德子②马五爷③刘麻子 D.①马五爷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
    B.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扬州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和“世界美食之都”的美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关于“扬州八怪”的成员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因为清末李玉菜《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觶、黄慎、李方膺、罗聘,__① _。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陈撰、边寿民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文献中,我们没有发现“扬州八怪”一词。直至清末,汪銎《扬州画苑录》中才有“怪以八名”的话,凌霞才正式写了《扬州八怪歌》。__②__, 后者意含歌颂。这个变化很重要。“扬州八怪”的“怪”,从贬词变为褒词。此后,画学书籍中提到“扬州八怪”的渐多,而且褒多于贬。
    “八怪”的绘画,不仅着重状物,__ ③__。工笔画只能状物,写意画便于抒情。郑燮提倡先“工”后“写”。李觶画花卉,黄慎画人物,都由工笔转为粗笔。由于发抒的不是恬静之情而是愤懑之情,表现的不是富丽堂皇,也不是荒寒寂寞的画风,而是纵横跌宕、痛快淋漓的画风,所以“八怪”中有几位特别发展了水墨写意画中破笔泼墨法的技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请分别用疑问句给上面的三段文字加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42年,徐振明刚入军营,他多次听说了杨靖宇将军坚决抗日、英勇牺牲的故事,他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1950年,徐振明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各次战役中,他一直战斗在最前沿。
    2008年,空降兵部队上万名官兵飞赴汶川,12岁的程强看到余震中他们冒死抗灾救人的场景,送别救援官兵时,他高举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2019年, 作为空降兵某旅班长的程强参加了国庆阅兵,阔步走过天安门,一个瘦弱男孩成长为钢铁战士.....
    校团委将举办主题为“学习英雄,塑造自我”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