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6-2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B
    3.C
    4.①举例论证。如以大数据风控公司被严查万豪酒店泄露用户数据为例,证明个人信息保护不力会影响数字经济的未来。
    ②比较论证。如对“隐私”与“个人信息”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
    5.同:
    ①都认为应保护好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数据安全。
    ②都认为应找到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界限,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社会良性运行。
    异:
    ①材料一更关注“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分别,材料二更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②材料一强调《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材料二认为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未必能应对所有现实问题。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首先,“隐私信息化过程简单”违背文意,材料二第一段说“隐私信息化的过程相对简单”,选项去掉“相对”二字,意义与原文有别。其次,“信息不易把握”也不准确,原文为“信息处在动态过程不容易把握”。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这是它的一大疏漏”“这一缺陷”于文无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只说《民法典》没有说明“私密信息具体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踪信息是不是隐私”,可能是因为这些信息介于“个人信息”与“隐私”之间,法学家也有不同意见,一时难以做出说明,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它的一大疏漏”和“缺陷”。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保持数字社会良性运行就要找到个人信息使用和隐私的边界,信息隐私化更应该引起重视”。
    A.许多App捕捉用户数据后“大量推送新闻或视频”的做法,属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采集个人行踪信息”“监测其人群关系”的做法,均属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C.“通过立法对企业涉及个人信息收集的业务进行严格审核”与材料二信息隐私化相关;
    D.所述与材料二所述“处理好隐私的信息化和信息的隐私化”无关。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要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说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比如,知晓一个人的住址和直接闯入他的家中肯定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允许他人处理我们的个人信息,比如拨打电话号码按住址寄送快递等,已是一种必然”,两处“比如”运用了举例论证;
    “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与自然人则更多的是‘数字’联系。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并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作了比较,把两者的异同作了分析,运用的是比较论证。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首先要总结概括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问题上的观点,然后进行两者的比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异同点。
    材料一“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好数据安全,尤其是涉及个人的信息数据,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材料二“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这也是数字治理本身的内容”,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保护个人隐私问题;材料一“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材料二“保持数字社会良性运行就要找到个人信息使用和隐私的边界”强调了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要有限度和边界,区分隐私和个人信息。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材料一“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材料二“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可见材料一侧重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材料二侧重个人隐私的保护;材料一“两会通过的《民法典》,为此开了一个好头”“《民法典》也提到个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应适用隐私权的规定”,强调的是《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作用;材料二“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应该根据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实践做必要的调整,应该通过法治化途径使一些原则程序化,形成可操作的严格规程”,强调的是仅有原则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6.C
    7.B
    8.示例一:文本一写朱家溍先生“写完字以后,小心地收拾毛笔”。作者抓住这一细节,生动地传达出了朱家溍先生对文具的爱惜之情和对文化的尊重之意,也表达了作者对朱家溍先生的敬佩之情。示例二:文本二写朱家溍先生“翻腾了好半天,找出几册古书,叹息着打算送到拍卖行”。作者选取这一细节,表现了朱家溍先生的清贫和书生本色,也表达了作者对朱家溍先生的崇敬之情。
    9.①选材:选择能反映逝者做人、做事特点的典型事例,尤其是典型细节。②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庄重真挚,饱含情感。③情感态度:客观评价逝者的学术成就,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是错误的。由原文“2003年初,季黄先生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声音沙哑,但他坦然面对,还是照旧上班,不辍笔耕,照旧参加中央文史馆的活动”可知,朱家溍先生在2003年年初感到身体不适,声音沙哑,只是“坦然面对”身体出现的这些变化。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是按照古人称呼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的礼仪传统”是错误的。应是按照古人称呼平辈或长辈“称字不称名”的礼仪传统。
    C.“东吴大将关羽”是错误的。关羽为蜀汉大将。
    D.“其《爱莲说》为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是错误的。《爱莲说》为北宋大儒周敦颐之作,非朱熹作品。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文中写到“他写完字以后,小心地收拾毛笔的情形”,用朱家溍先生写完字后小心地收拾毛笔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朱家溍先生对文具的珍惜,这其实也是对文化的尊重,作者对这一细节的回忆,说明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表达出作者对朱家溍先生的敬佩之情。
    文中写到“唯独的一次,是朱夫人晚年生病住院。夫人没有工作,家里也拿不出钱,不得已,朱先生翻腾了好半天,找出几册古书,叹息着打算送到拍卖行,用卖古籍的钱替太太付医药费”可知,朱家溍先生打算把这几册古书送到拍卖行是因为无钱给夫人付医药费,从而可知朱家溍先生的清贫,并且是“翻腾了好半天”“叹息着”,体现着他的不舍和无可奈何,体现了朱家溍先生对古书的珍惜和朱家溍先生的书生本色,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朱家溍先生的崇敬之情。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选材:本文是一篇座谈会的发言稿,同时也是悼念著名学者的文章,所以在选材方面,按照作者和逝者交往的时间顺序选取了能反映逝者做人做事特点的典型事例。如: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举行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期间的一天晚上,季黄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演出北昆《单刀会》,他扮演关公,感动了很多观众。2003年初,季黄先生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声音沙哑,但他坦然面对,还是照旧上班,不辍笔耕,照旧参加中央文史馆的活动。他写完字以后,小心地收拾毛笔的情形。季黄先生不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文博事业,而且把自己祖上传下来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和善本古籍无私地捐献出来。季黄先生的住房很狭窄,但他从来不愿意为这样的事麻烦公家。文物市场兴起后,朱先生未曾做过交易买卖。唯独的一次,是朱夫人晚年生病住院。夫人没有工作,家里也拿不出钱,不得已,朱先生翻腾了好半天,找出几册古书,叹息着打算送到拍卖行,用卖古籍的钱替太太付医药费。这些典型事例,特别是典型细节的描写,刻画了朱家溍先生的形象。
    语言风格:本文是一篇怀念朱家溍先生的文章,选取了能反映他为人、做事特点的一些典型事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朱家溍先生的敬仰之情,语言朴实自然,庄重真挚。
    情感态度:本文记述了朱家溍先生在文博领域的造诣和贡献,他是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和国宝级的人物。文中说到他善于将文物与典籍结合起来进行考证研究,他不仅熟悉文物,而且有很深的文献功底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客观评价逝者的学术成就。而且朱家溍先生不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文博事业,而且把自己祖上传下来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和善本古籍无私地捐献出来。通过回忆朱家溍先生的事迹,赞扬他的贡献,表达了对朱家溍先生的深切怀念。
    10.C
    11.D
    12.C
    13.(1)皇帝立即下令制止,感叹道:“处俊见识深远,不是其他臣子比得上的。”升任他为中书令。
    (2)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意见可以听从,希望陛下不要犹疑。”传位之事于是作罢。
    14.①内容上,从武后的无从陷害,侧面表现郝处俊品行的高洁。②结构上,与上文郝处俊劝阻高宗让位武后相照应。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归千缣”的目的是“赗之”,即赠送财物助人办理丧事,因此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已能让不受”是郝处俊对赠送之物的态度和做法,故应单独成句;“汉书”是“嗜”的宾语,至此语意已完整,“崖略”是大略、大概、大体上的意思,修饰其后的“暗诵”;
    “贞观中”意思是“贞观年间”,“第进士”指科举考试及格,故应在“中”后断开。排除D项;
    句意:处俊刚十岁就死了父亲,父亲旧时的属吏赠送千匹细绢帮助办理丧事。他已经能够推让不接受。等到他长太,爱好学习,嗜读《汉书》,大致上能背诵下来。贞观年间,处俊考中进士始任著作佐郎、继承父亲爵位。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牛、羊、猪俱用称为少牢,只用羊、猪称为太牢”错,应为“牛、羊、猪俱用称为太牢,只用羊、猪称为少牢”。“太”有“极大”的意思,因此“太牢”比“少牢”更为尊崇。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高宗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传位的念头”不对。从文中看,中书侍郎李义琰的话也起了一定作用,并不是郝处俊一人的进谏就使得高宗打消了传位的念头。原文表述是“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中书侍郎李义琰曰……事遂沮。”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遽,立即,立刻;远识,见识深远;逮,及,赶得上;迁,升职。
    (2)从,听从;惟,希望;沮,阻止,停止。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文末“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的作用,回答作用类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武后”忌惮他,是因为其操守没有瑕疵,故不能害他,是从“武后”的角度写出郝处俊的高洁正直没有缺点,属于侧面描写;
    从结构上说,照应前文,“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郝处俊阻止了皇帝想逊位给武后的想法,与这一情节相照应。
    参考译文:
    郝处俊,是安州安陆人。父亲郝相贵,授官滁州刺史,封爵甄山县公。处俊刚十岁就死了父亲,父亲旧时的属吏赠送千匹细绢帮助办理丧事。他已经能够推让不接受。等到他长太,爱好学习,嗜读《汉书》,大致上能背诵下来。贞观年间,处俊考中进士始任著作佐郎、继承父亲爵位。后授官太子司议郎,经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高丽反叛,高宗下诏任命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为副总管。军队进入敌境,尚未布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惶恐惊骇。处俊正坐在胡床上,他身体肥胖,镇定吃干粮,而不慌乱,暗中选派精兵进击,敌人退去,众人赞赏他有谋略。处俊后入朝担任东台侍郎。转任中书侍郎,监修国史。上元初年,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当时赤县与太常寺的乐队分为东西两班,皇帝下诏让雍王李贤负责东班,周王李显负责西班,竞相奏乐,较量胜负,处俊说:“礼经教育童子不要说谎的原因,是怕他们生出欺诈之心。两位皇子年龄尚幼,意志品德未曾定型,却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耀,那些优伶戏子,言辞不知节制,争夺胜负,相互讥讽,这不是用来启发仁义、显示和睦的办法啊。”皇帝立即下令制止,感叹道:“处俊见识深远,不是其他臣子比得上的。”升任他为中书令。后郝处俊任检校兵部尚书。皇帝多病,想要让位于武后,处俊进谏道:“从前魏文帝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许皇后摄政称制。如今陛下为何想要亲自传位于天后呢?这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人的天下,正当谨慎守护奉祀祖先宫室,传给后代子孙,不应将国家给予他人,以致宗室沧丧。”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意见可以听从,希望陛下不要犹疑。”传位之事于是作罢。处俊开耀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官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皇帝悲哀叹息,感念他的忠诚,在光顺门为他办理丧事,用羊和猪二牲祭祀,赠送八百段绢布、八百石米粟来治丧,下令百官前往哭奠,官府主持丧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坚决辞谢,皇帝不许。裴炎替他禀告皇帝说:“处俊病危时,委托我说:‘活着时对国家无益,死之后不需烦扰耗费,凡是君主的赏赐,希望一概谢绝。’”皇帝听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心意,只赠送了治丧之物。处俊性格节俭朴素,为人真诚坦率,然而遇事敢言,自从执政以来,在君主面前议论恳切,一定符合经书义理,凡有规劝献策,深得大臣之体。武后虽然忌恨他,但因为他操行没有瑕疵,而无法加以陷害。
    15.D
    16.①用典,用周敦颐《爱莲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荷花高洁的品质。②对比,将达官贵人与自己的不同喜好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清高自许。③反问,以“更同谁”突出自己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D.“夸张”错误,没有“夸张”,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倾盖”是比喻,将荷叶相倚比作伞盖斜靠;“盟深”“独月知”都是拟人,好像荷叶在订盟,唯有明月知其盟约。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濂溪此意”,濂溪,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此意”指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表达的高洁的品质,故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用典,表现了自己的高洁的志趣。
    “满城纷绣毂”,指满城都是华贵的车子,表现了达官贵人的华丽的出行仪仗,此处和诗歌最后一句表现像《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的志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与那些满城“纷绣毂”同流合污的清高。
    “濂溪此意更同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像周敦颐一样高洁的志趣又有谁和我一样呢?表现了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的孤独感。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嘈、堪。注意第一个空不要漏掉“是故”。
    18.A
    19.D
    20.示例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它记录下来的。
    示例二: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它记录下来的。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如果①处用“不使用文言”,那么下句的“可是现代汉语”就没有了着落,转折关系非常生硬,排除CD两项。
    如果②处用“即使……”,则与下文的“总不能”不能形成呼应,排除BD两项。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黄河”之远在白云间、“万仞山”极言“远”和“高”;
    B.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孤帆”代指船只;
    C.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D.将破碎的河山比作风中飘荡的柳絮,又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起伏的浮萍,与画波浪线句子将表达习惯比作水流,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文献库藏”句式杂糅,应将“原因”和“由于”去掉其中一个;
    二是“时间超过三千年历史”主宾搭配不当,要去掉“历史”。
    故修改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它记录下来的”或“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它记录下来的”。
    21.①如果把人体健康比作国家安全
    ②不少人认为免疫力越强越好
    ③才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
    22.①免疫力有何作用?②免疫系统怎样才好?③如何提高免疫力?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后面“那么免疫系统就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可知,前面应有“如果”与“那么”呼应;由后面把免疫系统比作守护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可知,前面应是把人体健康比作国家安全。
    第二处,由“实则不然”可知,前面所说与后面情况应该相反,再结合后面“健康的免疫系统应当处于平衡状态。免疫力过高或过低都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会直接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可知,横线处应是对免疫力的一般认知,即“越强越好”。
    第三处,前面说“免疫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过量或不当食用还可能造成健康问题”,由此可知,此处“通过科学饮食摄取均衡营养”才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三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段内容都与免疫力有关。
    第一段“免疫力不仅指人体抵御外来细菌、病毒等异物的能力,也包括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维护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那么免疫系统就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它对内发挥着维稳功能,对外发挥着御敌作用”是说免疫力的作用。
    第二段“健康的免疫系统应当处于平衡状态。免疫力过高或过低都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会直接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是说免疫系统出于平衡状态才好。
    第三段“免疫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说提升免疫力的方式。
    然后使用疑问句来概括。所谓用疑问句概括,其实就是针对上面概括的内容提出问题,所以第一段应为“免疫力有什么作用”,第二段应为“怎样的免疫系统才好”,第三段应为“如何提高免疫力”。
    23.参考范文:
    志存高远,方抵彼岸
    《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都不会是顺风。”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前进的航船,没有目标的航行是危险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有拥有高远的目标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让我们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抵达彼岸。
    茫茫大海,有一处灯塔,航船才不会迷路,才会开足马力奔着灯塔前进;漫漫人生路,有明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全力以赴。美国作家奥格·曼迪诺说:“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有了目标,生活才有了方向,有了奔头和希望,才会激发出人无限的潜力和战斗力。
    俗话说:“人无志不立。”青年时代所立的志向,与其后来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和终生的成就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知名数学家杨乐院士的成功,与少年时的远大志向是分不开的。有一次,老师发现杨乐数学书上写着“中科”两个字,便问杨乐写这两个字的缘由,杨乐答道:“我长大后,一定要到中科院去研究数学。我要把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最终,杨乐经过不懈努力,埋头钻研数学,最终获得了中科院院士的殊荣,实现了人生目标。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有所规划,远大志向只有经过磨练砥砺,才能化为成长的内在动力。
    考取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钟芳蓉的经历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许多人认为,她选择考古系是一时脑热,但她却在采访中说道,选择考古系是因为受到了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钟芳蓉不仅在做选择时经历了一番深思熟虑,也为这个目标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才能最终圆梦北大考古系。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而播下一种性格,便能收获一种命运。行动决定命运不外乎如是。
    谢觉哉曾说:“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高远志向的成功实现,必须靠脚踏实地的进取。光有美丽的梦想,而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畏惧拼搏中的种种挫折,那么志向终将成为镜花水月。
    青年人往往都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有豪迈的誓言,有高尚的追求,但是也常常缺乏实干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而难免流于心高气傲的浮躁,陷入志大才疏的怨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点燃梦想的火炬,并以沉稳、坚忍的意志,扎根于辛劳的实践,才能抵达彼岸。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分析这类作文题目时既要分析材料,又要分析任务。首先分析材料,材料是《塔木德》中的一句话。《塔木德》中的这句话,以船只航行为喻,形象地指出了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付诸行动,坚持不懈,方能成为有用之才。没有目标,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就会事业无成,无法回报家庭,更不用说报效国家和人民了。确定立意之后,应围绕立意深入思考,可以逐层深入,探讨为何应有目标、确定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也可以提炼出两至三条有深度、有新意的见解,作为文章的分论点,共同佐证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要分析任务,这是一篇主题征文,因此要围绕主题展开写作,谈目标的重要性,,谈自己在时代潮流中的人生目标等。文体适合写议论文,应言之有物,勿泛泛而谈;宜写真情实感,忌说大话套话。总之,应以理服人,同时力争做到以情动人。
    【立意】
    1、目标是人生的引路灯
    2、新时代,新青年,当志存高远
    3、融入时代大潮,目标点亮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