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以及解析
1.D2.C3.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检验喜剧质量的首要标准”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好笑,是检验喜剧质量的标准之一,但不应成为唯一标准”,并未确定“好笑”是检验喜剧质量优劣的首要标准;B.“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这种理解的形成,需要戏剧情境和情节铺垫,靠的是演员与观众递进式的交流”说明这两方面都是达成观演间心照不宣的条件。C.以偏概全。原文说“如果一句看似好笑的台词不能推动喜剧作品内容的发展,那么它放在相声中,就不是成功的‘外插花’包袱,观众当时也许会笑,但很快会遗忘。另外,这种只为渲染喜剧气氛而与作品内容并无直接关联的‘外插花’包袱,还会影响表演者后面的包袱设计”,可见,影响后面的包袱设计的只是“只为渲染喜剧气氛而与作品内容并无直接关联的‘外插花’包袱”,而不是所有“外插花”包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是为了论证喜剧要讲好故事、架构好情节”错误。文章举马季等人作品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经典喜剧作品的深远影响力”来源于“台词背后反映生活、观照现实的思辨力量”“有格调、有智慧、有情怀”。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D.曲解文意,“即便没有笑点”错误。文章第一段中说“好笑,是检验喜剧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见经典喜剧作品必然要具备良好的“笑果”。故选D。
4.C5.D
6.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引导)/做好宏观规划(落实纲要精神)/并完善地方性阅读法规(结合郑州市实际,构建市级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②社会:利用媒体,倡导阅读生活方式/发挥名人示范引领作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浓郁全民阅读风气;③个人:阅读主动性不被裹挟(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丰富阅读内容/主动调配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时间。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纸质图书阅读所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了数字化阅读所占的比重”理解有误,图2中除“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外,其余四种都属于数字化阅读方式,这四者的总比重大于纸质图书阅读的比重。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对为那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而浅阅读本质上是被动阅读”说法有误,由材料四最后一段可知,无论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只要读者能够主动调配二者的时间,都可以成为主动阅读。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文章关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市委市政府:结合“‘全民阅读’连续8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部署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等内容,可以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宏观规划,落实纲要精神,并完善地方性阅读法规,并结合郑州市实际,构建市级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社会:结合材料三,政府制定纲要措施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具体可以从宣传角度,利用媒体和名人效应,倡导阅读生活方式,营造浓郁全民阅读风气;个人:结合材料二、三的信息可知,每个人有应该有自己的阅读选择,在报纸、手机、电脑、期刊等媒介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丰富阅读内容,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多种阅读方式;结合材料四里“一是主动筛选阅读资源”“二是主动调配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时间”,应主动调配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时间。
7.A
8.①期待(热切):开头写太爷爷的动作与眼神,写出了太爷爷对爷爷到来的期待。②焦虑(着急):爷爷久久不至,太爷爷长出一口气、伸开腿捶膝盖、问我时间、派我打探等细节,暗示了太爷爷的焦虑。③开心(喜悦):得知爷爷到来的消息,太爷爷“笑得像绽放的花朵”,极其开心。④激动、委屈:刚见面时,太爷爷激动得直哆嗦,跟爷爷诉说时,又心生委屈。⑤满足(安逸):进屋后剃头、炕上聊天的过程,写出了太爷爷心中的满足、安逸、幸福。⑥不舍:黄昏爷爷离开时,太爷爷恋恋不舍地目送。
9.①情节安排有详有略,详写太爷爷与爷爷互相剃头的情节,略写二人闲聊的情节。作用:有详有略,既详细描摹剃头的细节,增强画面感,凸显父子情深;又略写闲聊部分,进一步营造父子之间温馨适意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描写角度有正面有侧面,太爷爷和爷爷互相剃头的情节侧重通过动作、神态等进行正面描写;闲聊的情节除了正面描写,还从侧面写了“我”的主观感受。作用:正面描写直接、细致地呈现剃头的场景及闲聊的气氛;侧面描写“我”感受到的适意,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正侧结合,既直接表现,又侧面衬托太爷爷与爷爷之间氛围的融洽,父子情深(塑造父与子互相关爱的感人形象)。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与鲁迅《祝福》中“我”是单纯的故事讲述者不同”错误。《祝福》中的“我”既是故事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如文章开头“我”与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从第一段可看出太爷爷期待、热切的心理:开头写太爷爷的动作与眼神,脸庞微仰,“神态安详”,眼神执拗而热切,写出了太爷爷对爷爷到来的期待。从第三、四段可看出太爷爷焦虑(着急):爷爷久久不至,“太爷爷长出一口气,伸开腿捶了几下膝盖,以此纾解心里的焦虑”,又问我时间、派我打探爷爷,暗示了太爷爷的焦虑。从第一段可看出太爷爷开心(喜悦):得知爷爷到来的消息,太爷爷“笑得像绽放的花朵”,极其开心。从第五、六段可看出太爷爷激动、委屈:知道回来后“太爷爷笑得像绽放的花朵”,太爷爷激动得直哆嗦,“说着很委屈,流下两行浊泪刚见面时”,跟爷爷诉说时,又心生委屈。从第七到第十一段可看出太爷爷满足(安逸):进屋后剃头、炕上聊天的过程,“整个过程,太爷爷始终闭着眼,神态安逸,仿佛在尽情沐浴一缕清爽的风”“接着轮到太爷爷大显身手”“虽是重复早已过期的话题,他们依旧乐在其中,声调慢悠悠的,那种适意使我恍如置身于临近黄昏的夕照里”等内容,写出了太爷爷心中的满足、安逸、幸福。从第十二段可看出太爷爷不舍:“爷爷陪伴太爷爷,直到黄昏才在他恋恋不舍的目送下离开”,黄昏爷爷离开时,太爷爷恋恋不舍地目送。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安排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太爷爷与爷爷互相剃头的情节,有动作、神态、外貌和侧面等多种描写,为详写;二人闲聊的情节只是提到,没有展开聊天内容,为略写。作用:有详有略,“头发齐根断落,徒留一阵细微而均匀的飒飒声……终闭着眼,神态安逸……锃亮的,泛着青幽幽的光泽……那种适意使我恍如置身于临近黄昏的夕照里”这些详细描摹剃头的细节,增强了文字的画面感,凸显父子情深;又略写闲聊部分,“他们收拾好现场坐到炕上闲聊。虽是重复早已过期的话题,他们依旧乐在其中,声调慢悠悠的”,进一步营造父子之间温馨适意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描写太爷爷和爷爷互相剃头的情节,“头发齐根断落,徒留一阵细微而均匀的飒飒声……终闭着眼,神态安逸……锃亮的,泛着青幽幽的光泽”这些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是正面描写;闲聊的情节“他们收拾好现场坐到炕上闲聊。虽是重复早已过期的话题,他们依旧乐在其中,声调慢悠悠的”也是正面描写;还从侧面写了“我”的主观感受“那种适意使我恍如置身于临近黄昏的夕照里”为侧面描写。作用:正面描写直接而生动细致地呈现剃头的场景和闲聊的气氛,更容易把读者带入画面,感受美好氛围;侧面描写“我”感受到的适意,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促使读者想象聊天的内容,使小说更具韵味;正侧结合,既直接表现,又侧面衬托太爷爷与爷爷之间氛围的融洽,使得描写角度更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多样,既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太爷爷与爷爷之间的深厚情感;还通过“我”的感受,侧面衬托出他们聊天气氛的融洽、感情的深厚。
10.A11.C12.D13.B
14.(1)(郭伋)招降安抚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几百人,他们都自己捆绑双手,(停止抵抗),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2)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士卒)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3)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理亏就在秦国。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4)汉安帝平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都是“征召”;B.介词,借机,趁机/动词,沿袭;C.都是动词,应当/判处;D.动词,参与,参加/介词,和。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被打败,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把有功必赏(的法令)(向百姓)宣示,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王莽之乱”作“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纠戮渠帅”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A。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科举考试”并非太守掌管的事务,且汉代并无科举制。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攻打匈奴”于文无据,匈奴是因畏惧其战备而远逃。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招怀”,招降安抚;“诣”,到;“悉”,全部。(2)关键词:“请”,请让我,请允许我;“走”,逃跑。(3)关键词:“曲”,理亏;“均”,比较,衡量;“负”,使担负,使动用法。(4)关键词:“雅”,素常、平常、平日、向来;“特征”,特地征召;“再迁”,两次迁升。
参考译文:
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和操行,哀帝和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多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后升迁为并州牧。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豪门大族各自拥兵自保,没有人肯率先依附。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召他来授予左冯翊之职,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即位,他被任命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规劝。建武四年,郭伋出京城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被打败,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把有功必赏(的法令)(向百姓)宣示,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训练兵马,设计好攻守的战略,匈奴因此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颍川盗贼群聚而起(为害),建武九年,朝廷征召他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降安抚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几百人,他们都自己捆绑双手,(停止抵抗),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于是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私自遣返盗贼回乡务农),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并没有因此责怪他。这之后赵宏、召吴等人的党羽听说了郭伋的威望和信义,有的从远方的江南,有的从幽州、冀州,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建武十一年,朝廷撤销了朔方刺史之职,将朔方合并到并州,皇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把郭伋调任为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城时上朝谢恩,皇帝立刻召见了他,并将皇太子和诸王召来一起与郭伋闲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及日用杂物器具。郭伋借机谈到挑选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贤士俊杰。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郭伋以前在并州任上的时候,一向广施恩惠仁德,后来进入州界,所到城邑,老百姓老幼相互搀扶着,在道路两旁迎接他。所到之处,他都询问老百姓有哪些困苦,探问访求年高有贤德杰出而才智出众的人士,设置敬老之礼,让(他们)早晚都参加州郡的事务。郭伋刚开始去所辖地域巡视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迎见礼拜。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皇帝因为并部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征召。郭伋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重金悬赏(捉拿),来终了盗贼(继续为贼)的想法。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到了匈奴。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获赐得到一处宅第,以及帷幕床帐和钱财谷物,来充实他的家产,郭伋总是分送给宗亲九族,一点也不保留。第二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15.D
16.①比喻。把响亮的乐声比作风吹雨,把细切的乐声比作鬼神说话,把欢快的乐声比作喜鹊报喜,把悲凄的乐声比作猿哀啼。②拟声(摹声)(叠词)。“飒飒”“切切”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了五弦琴弹奏的乐音。③侧面衬托。诗歌以听曲后坐客形神无主、行人足不能行的反应来衬托赵叟琴艺的高超与乐曲的动人。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综合能力。D.“表达对高雅艺术不被俗人接受的不解”说法有误。末尾四句意思是说现今俗人不知道绿窗琴的美好,不懂得真正的欣赏,使得绿窗琴被弃置在一边“日日生尘土”,表达作者对高雅艺术不被俗人接受的现象的无奈、惋惜。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喻。本诗中“飒飒风和雨”,把响亮的乐声比作风吹雨;“切切鬼神语”,把细切的乐声比作鬼神说话;“又如鹊报喜”,把欢快的乐声比作喜鹊报喜;“转作猿啼苦”,把悲凄的乐声比作猿哀啼。《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即为比喻;拟声(摹声)(叠词)。本诗“飒飒”“切切”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了五弦琴弹奏的乐音。《琵琶行》中“嘈嘈”摹写声音的浑宏悠长;侧面衬托。本诗中“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以听曲后坐客形神无主、行人足不能行的反应来衬托赵叟琴艺的高超与乐曲的动人。《琵琶行》中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1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沧”“薄”“销”“颈”“聚”。
18.A19.A20.D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相通的人性,是“流芳百世”与“比较研究成为可能”的前提和原因,应有“使得”,故排除B、D两项;只有两位大师作品流芳百世,我们才能对二人的戏剧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故排除C项。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是选文,“臧懋循《序二》”是选文出处。后引号到选文结束即可。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彼此见解或做法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的观点或行动完全一致。在用法上,“不谋而合”常用作谓语,“不约而同”常用作状语。此处作谓语,应选用“不谋而合”;第二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语境是就作品内容说的,应选用“题材”;第三空,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前者侧重于无所不包,一般指整体;后者侧重于无所不有,一般指某一方面。对应“取材非常广泛”,应选用“包罗万象”;第四空,充满:充分具有。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此处为褒义,故选用“充满”。故选D。
21.奥赛罗(奥塞罗)哈姆莱特(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李耳王)我选择③依据或理由:麦克白是一位被没有节制的野心引向悲剧的人物。麦克白曾屡建奇勋,但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又导致了一连串的犯罪,其结果是众叛亲离,走向死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的能力。《奥赛罗》中的主人公黑人将军奥赛罗正直勇敢,疾恶如仇,对身边的人都真心相待。但奥赛罗轻信小人,缺乏判断力,而他强烈的嫉妒和怨恨更使他的理智被蒙蔽。《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民众爱戴的王子,他坚强勇敢,勇于斗争,敢于反抗,胸怀大志,不畏惧奸恶的叔叔所代表的邪恶封建势力,在复仇的路上,一步步逼近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他有治国之才和报仇雪恨之能。但哈姆雷特生性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他一面急于复仇,一面又为生命价值的束缚而难做决断,因而他多次失去杀死仇人的良好时机。《麦克白》中麦克白生性好战喜功,雄心勃勃,所以易被名利与权力夺去理智和良知。麦克白野心勃勃,他在残杀国王后内心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带给自己无尽的折磨中,走向了毁灭。《李尔王》主人公不列颠国王李尔前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蒙蔽,刚愎自用、不辨真假善恶,他在后期于荒野之中目睹了人间疾苦,认清了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真诚和正直,由此李尔王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性格之美才逐渐复苏。李尔王的残暴专制与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挖掘出来的至善至美相矛盾,因而他的人生以悲剧而终。
22.①在“5月10日下午”后加具体时间(如“5点30分”);②在“举办”前加“在学校大会议室”;③删去“请与会同学必须按时入场”一句中的“必须”;④“欢迎其他同学到会参加”中将“到会”或“参加”删去一个;⑤部门“校文学社”与通知发出的时间互换位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①参加会议要有具体时间,在“5月10日下午”后加具体时间(如“5点30分”);②会议通知需要有具体地点,在“举办”前加“在学校大会议室”;③通知语体明确要求即可,“必须”有强迫意为,不得体,删去“请与会同学必须按时入场”一句中的“必须”;④重复啰嗦,“欢迎其他同学到会参加”中将“到会”或“参加”删去一个;⑤通知的格式落款要发布主体在上时间在下,部门“校文学社”与通知发出的时间互换位置。
23.例文:传承优秀文化,铸就美丽中国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文化,首当传承优秀的家风。纵观中国历史,文化造诣高的学者们往往出自书香门第,如叶嘉莹,叶家文化之风甚浓,全家族信奉儒学,热爱诗词,这必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迦陵先生,以致她后来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掘、发扬诗词之美。不仅如此,文化之家常扎堆出名人,如梁启超的三个儿子,个个成就不凡;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尊重文化、重视教育,成为传统。由此观之,传承文化,优良的家风影响尤其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要传承一种精神。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穿历史云烟,我们感受到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伴岁月峰头,我们触摸到独立自强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不断传承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血液,让我国航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精神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是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作为时代青年,在中国精神的激励下,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夯实基础,以成就未来更美丽的中国。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还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有所创新,将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更是铸就美丽中国的基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围绕“传承”可以提炼出三则材料的核心,分别是:①一个家庭的传承,由此可以想到家风的传承;②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有赖于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由此可看出,成就一项事业,建设一个国家,兴旺一个民族,都离不开可贵精神的传承;③昆曲、中医药、党史学习教育三个例子,不仅说到传承,还说到创造性地传承、在创新中传承。由栏目名“高谈阔论”和题目要求可知,本篇作文须写成议论文,要注意扣住材料含义,面对同学们谈你对“传承”的理解和看法。前两则材料侧重于传承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侧重于传承的方式。立意可侧重一方面,,比如家风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整体考量综合论述“传承”。
【立意】1.践行中国精神,传承中华血脉;2.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助力中国复兴;3.青年当为传承中国精神的主力军。4.与时俱进,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