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http://www.newdu.com 2021-05-3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广东省各地
2020-2021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 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6.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答案】15. C    16. 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广东省信宜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 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带有泉水的青峰一样凝重;琴声越来越远,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D. 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16.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本诗这两句妙在何处。
    【答案】15. C    16.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②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借月光、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C项,“表现了琴声的急促”错误,颈联上句应该译为: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是一种由远而近的感觉,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下句应该译为: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是一种声音向远悠扬悠远的感觉,并不是急促。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已提示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句的手法是通过描写弹完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听众沉浸在乐声中的氛围,从而侧面衬托琵琶声的高妙。本句也是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的环境,展现听众在一曲终了后仍旧久久回味,没有打破宁静的环境,从而体现琴声的魅力,弹琴者技艺的高潮。
    同时,“露湿丛兰”也有“芙蓉泣露”般的感觉,通过描写景物的幽静、冷寂,来烘托诗人“弹罢堪惆怅”之情。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接着写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
    B.第二联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壮阔悠远,心中豪迈。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后四句中蕴含的悲情。(6分)
    【答案】
    15.A
    16.“不知明月为谁好”,明月牵动着游子的思归之情,这是第一层“悲”;“早晚孤帆他夜归”,总有一天会回归,但不是今夜,这是第二层“悲”;“会将白发倚庭树”早是满头白发,却只能独倚庭树,这是第三层“悲”;“故园池台今是非”,故园的池台如今是否还在,思乡之情溢于笔端,这是第四层“悲”。
    广东省广大附中、铁一、广外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15-16小题。(共9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xiāo):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qiāo áo):古地名。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C.“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兴亡之慨。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本词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5. A
    【15题详解】本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错误,“歌风”同“歌讽”,意思是歌咏吟诵,“歌风追汉帝”是说刘裕如当年的汉帝一般,大宴群臣,歌咏吟诵。
    故选A。
    16. ①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突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③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广东省汕头市东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 16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 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 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 ③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这一句是说即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B.“疲马”一句,写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忱。
    C.颈联中,作者想到茶农因为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D.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赏析《月夜》,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7.“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5.【答案】B(“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忱”错,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③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村生活的美好,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命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渴望归隐的情感。(每点2分)
    (先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关注注释中有关写作背景的提示,感知诗人基本的感情倾向;然后再一联一联去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首联是写请调杭州后的悠闲生活,可以感觉到里面渗透的满足之情。颔联说的是自己为什么要请调到杭州,可以感觉到诗人对官场的厌倦。颈联和尾联在感情上是相同的,颈联写山村生活的美好,尾联又用一个典故,可以感受到诗人渴望归隐的情感。)
    〖诗意赏析〗
    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17:翻译两个字各1分手法1分情感1分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第一句中“凄清”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客观上秋意的清冷,亦有诗人主观上的心境之凄凉,凄清为全诗定下了伤感之基调。
    B.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写出了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的景象。
    C.颔联继续写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写景运用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D.颈联所写的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节之景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
    16.有人说:本诗尾联的“鲈鱼正美不归去”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两者所表达的志趣也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简要分析说明。(6分)
    【答案】
    15.D,以“静”赋菊说是拟物的修辞格,尚可说得过去;以“愁”状莲只是拟人的修辞格。
    16.不同意,两者所表达的志趣并不相同。(1 分)
    ①赵诗的尾联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京城这是非之地,所为何来?诗人用张翰的典故,除表达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3分,尾联意思1分;思乡之情1分;归隐之心1分)
    ②辛词则对张翰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了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更表达出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2 分,辛词是对张翰典故的反用1分;耻于归隐、一心报国1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秀州城外①          苏舜钦
    秀州城外九里有竹树小桥,予十八年前与友人解晦叔饮别于此。今过之,景物依然,而解生已亡,悲叹不足,复成小诗。
    当年共醉此桥边,道旧狂歌至暮天。
    得句旋题新竹上,移舟还傍乱花前。
    君埋尘土骨应化,我逐风波心欲燃。
    落日长号感人事,沙头②寂寞上渔船。
    【注】①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遭罢职,闲居苏州。秀州,今嘉兴附近,古属苏州府。②沙头:即渡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3分)
    A.首联诗人回忆昔时与友人赋诗郊游、狂歌醉饮的场面,表达了对解晦叔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乱花”写出了秋天花落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C.颈联写友人尸骨已化尘土,自己也身逐风波,人生艰难,流露出内心的悲哀之意。
    D.尾联“落日长号感人事”句,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诗人对人事的感慨。
    16.诗中“沙头寂寞上渔船”包含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B 【解析】“颔联中‘乱花’写出了秋天花落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错。诗中的“乱花”是指暮春落花飘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十八年前与友人共叙故旧时愉悦之情。
    16.①对友人逝去、人事无常、孤独寂寞的悲叹;②对孤身漂泊无依,前途未卜的渺茫;③对隐身生活的向往;④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赏析: 此诗为悼念亡友之作,写于庆历六年(1046)。十八年前友人相伴,赋诗郊游,狂歌醉饮,其乐融融。十八年后友人骨已入土,而自己仍孤身漂泊,风波浪里行船急,问何处是归程?结尾更显凄清孤寂,诗中充满着对人生有限而天命无常的重重忧患,对宁静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