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芦花被》《赠渔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5-28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贯云石杜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芦花被
    [元]贯云石
    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
    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赠渔父
    [唐]杜牧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注】鸳鸯:绣在绫绢上的鸳鸯图案。独醒: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芦花被》第二联写西风袭来的雪夜,诗人因身盖芦花被御寒,不觉得冷,于是安然入梦。B.“青绫莫为鸳鸯妒”一句,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换芦花被。C.《赠渔父》和《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舟”意象寄寓了相似的情感。
    6 D.《赠渔父》“不曾逢著独醒人”一句借用屈原的典故来抒情,显得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16.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同中有异”,请简析。(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 【雪夜,错。因芦花被轻和白,故盖上像雪一样,非实写雪。】
    16.同:两首诗中的渔翁都有高洁的品格。
    异:《芦花被》中的渔翁虽年老清贫,但高洁的名声不亚于古今名士,是清高雅洁的形象。《赠渔父》中的渔翁独自长隐于静谧之地,是孤高自傲的形象。
    《芦花被》赏析:全诗紧扣“芦花被”的“清”与“香”来抒情言志。序文中“仆尚其清”
    2 四字。明确表达了诗人以锦缎换芦花被的真实动因。一个“清”字,具有双重意蕴。既指洁白清纯而颇含淡淡香味的芦花被;又指渔翁远避世俗、自食其力、虽清贫但雅洁的高尚情操,此乃诗人所“尚”渔翁之处。
    首联“采得芦花不浣尘,翠蓑聊复藉为茵”。第一句便突出芦花一尘不染的清纯特征,隐
    寓着诗人“尚清”的思想情结。诗人将渔翁用芦叶编织成的青翠的蓑衣铺垫在船舱内当作褥子,他躺在这条没有尘埃的褥子上,盖着一尘不染、松软如绵的芦花被,似乎觉得自身也通体洁净起来。
    颔联“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进一步描写诗人身盖芦花被神奇美妙的感受。
    在古典诗文中,“西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总是萧瑟凄凉的。然而,在贯云石笔下的“西风”,此刻却似乎平添了一分温馨与多情。“西风”不但没有“刮”凉诗人的心境,反而将他温柔地 “刮”进了秋高气爽、寥廓无垠、晶莹澄澈的美妙梦境中去了。在夜月清辉的朗照下,诗人拥盖着洁白松软的芦花被,闻着其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芦花清香,他已完全融化在如此纯净香美的世界里了。“西风刮梦秋无际”,既是直接写天地的辽阔,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心胸的豁达。 “夜月生香雪满身”,实写芦花被一尘不染的清香,也比喻纯洁无瑕人品的可贵。它既是对渔翁高洁美德的赞扬,又是对自身追求高洁情操的写照。诗人置身于这似梦非梦的纯美世界里,驾着“西风”梦游于寥廓的天空。尽情地享受着芦花的清香,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之乐。
    颈联“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这二句采用的是双关、拟人的手法。“毛骨” 之“老”,是实写芦苇已干枯,又是喻指渔翁年纪已老,但他虽清贫但高洁的名声却不亚于古
    今高洁的贫士。诗人由芦花被想到“毛骨已随天地老”的芦苇,又由芦苇之“老”想到饱经风霜的年迈渔翁,进而想到他“声名不让古今贫”的淡泊、高洁、质朴。这就是诗人所要歌颂与追慕的美好情操与人格。
    尾联“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诗人宕开一笔,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绣满鸳
    鸯的“青绫”(锦缎)说:你不要妒恨主人当初拿你来交换芦花被的举动啊,因为在芦花被中饱含着渔翁淡泊的隐逸生活与高洁的思想情操,这就是我所向往与追慕的人生境界啊。从这一
    拟人化的劝慰中。更见出诗人厌浊尚清、矢志隐逸的执着人生态度。“欸乃声中别有春”句,化用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增添了浓厚的隐逸情趣。诗人通过与渔翁的接触,又通过拥盖芦花被美妙神奇的感受,写出了尘世间的富贵荣华不足羡慕。只有像渔翁那样无拘无柬地出没于江湖、驰骋于天地之间的隐逸生活,才是人生最理想最美好的归宿。这或许是诗人决意弃官的原因吧,也是诗人后来隐居杭州至死不仕的原因吧。诗人以 “欸乃声中别有春”收尾,情思悠悠,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
    该诗写作者以诗换芦花被事。借芦花的清香洁白,抒写作者蔑视富贵功名的高洁胸怀,语言清新雅洁,确是一首好诗 。
    名家点评
    上海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刘明浩《宋元诗观止》:语言清新雅洁,颇蕴谐奇之趣 。
    《赠渔父》赏析: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
    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
    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
    3 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
    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