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李贽《童心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4-16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贽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说(节选)
    
李贽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篇文章反驳其指责。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障:雍蔽,堵寒
    B.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终于,最终
    C.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             至:达到
    D.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          业:文章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C.言虽工,于我何与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项是(   )
    A.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B.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C.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D.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10.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1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答案:
    7.C
    8.A
    9.D
    10.D
    11.B
    12.(1)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经被雍蔽,而让那些从外部获得的闻见、道理入住了自己的内心。(2)所以,我对那些发自自己童心的文章有深刻感受,还说什么“六经”,还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13.(1)闻见、道理日益增多,并占据了内心。(2)知道了美名的好处而又想发扬光大。(3)知道了恶名的丑陋而又想加以掩盖。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C.“至文”的意思是“绝妙文章”,“至”在这里是“达到顶点”“绝妙”的意思。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均为连词,表修饰。
    B.连词,既然/连词,与“又”搭配,表示并列。
    C.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D.动词,成为/动词,认为、以为。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何也”是完整的疑问句,其后应该断开,排除AB;“无……非文”与前文“无……不文”对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是讲述圣人著书立言的作用、目的并非“障其童心”,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错误,作者只是认为阅读那些宣扬“闻见”“道理”的书会成为童心的障碍。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所以者何,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呢;以,因为;既障,已经被雍蔽。
    (2)因是,由此;童心者之自文,发自自己童心的文章,于童心者之自文,状语后置。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位置内容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内容是“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考生抓住其中的“道理闻见日以益多”“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进行翻译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般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经被雍蔽,而让那些从外部获得的闻见、道理入住了自己的内心。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自己童心的文章有深刻感受,还说什么“六经”,还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