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2.【答案】 C
3.【答案】 C
4.【答案】 B
5.【答案】 B
6.【答案】 A
7.【答案】 B
8.【答案】 B
9.【答案】 C
10.【答案】 A
二、填空题
11.【答案】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答案】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技艺;恪守职业道德;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有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终身学习
三、名著导读
13.【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香雪。香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着,渴求知识,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与其他姑娘们一样,有着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示例2】我更喜欢通讯员。由于“我”是个女同志,通讯员始终走在“我”的前面,刻意与“我”保持距离。当“我”跟他说话,问起娶媳妇与否的时候,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当“我”要走的时候,他却“摘了帽子,偷偷地用毛巾擦汗”。这些都展现了纯洁、质朴、羞涩、腼腆的革命通讯员的形象。在返回部队时怕“我”这样的伤员饿着,他主动留下两个攒了很久的馒头。在物质短缺的年代,他省下口粮给“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远超馒头本身的价值。不仅如此,通讯员在枪简里稀疏地插着几个枯枝,展现了严峻冷酷的战争年代,没有泯灭的生活情趣、对生命的热爱。
【示例3】我更喜欢年轻媳妇。在包扎所棉被不足,需要向老百姓借的时候,年轻媳妇主动将自己唯一的嫁妆——一条枣红底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主动捐献出来,在物质极度困乏的年代,更可以看出她的真诚善良、无私奉献;当初还羞于为伤员擦身的年轻媳妇,当通讯员身负重伤被抬回时,她不再羞涩而是主动为通讯员擦洗身体,可以看出人性的纯美、亲人般的温情。
四、翻译
14.【答案】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五、文言文阅读
15.【答案】(1)C
(2)C
(3)B
(4)①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
②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
六、现代文阅读
16.【答案】(1)A
(2)D
(3)B
七、默写
17.【答案】(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八、诗歌鉴赏
18.【答案】(1)D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破败的京城的痛惜;对秦中昔盛今衰的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与讽劝。
九、写作题
19.【答案】【参考例文】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中华文化千百年之风韵悠长尽在字里行间。随着实体书店的创新风潮,书籍作为文化之载体再次回归于你我眼眸之中。在这个注意力稀缺而又速朽的时代中,也许读书可以作为我们摆脱裹挟的手段,在物欲横流里精细耕种一方心田。
于是,如何读书成为大众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看来,只有秉初心、重积累、活运用、深体悟,方能嗅得书香满庭芳。
读书之道,首在积累。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多阅读,重积累的重要性。当下青年常常指望依赖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数量最大化。于是知识付费清单早早摆上各专家学者为你“精挑细选”的文段。然而读书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自然不是!积累的道理人人都懂,古有王羲之墨染池塘方有入木三分之笔力,今有华为于云淡风清季节做极限生存之备,可见积累之必要。在学习工作之闲,不如将心交给书,让书带你遍历人世繁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高筑书籍九层台,也许我们会生活得更自在、更充盈。
读书之道,需重活用。死读书,囿于书本而不知变通乃读书之大忌。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让我们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怪圈,本本主义教条化。走红网络的才女武亦姝,正是由于将书中精华凝结内化而滋养身心,方能于言谈举止中尽显娉婷。而樊锦诗奶奶也助力青年人将书上壁间的文字进行数据化处理,演绎成煌煌风华的“飞天敦煌”!只有你我谨记书言,精准运用,书本才能从摆设变为时代加速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具人文色彩。
读书之道,更在深思。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之境,强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口眼心三者皆到还不够,需重视阶段性体悟。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言得之!一个人只有反复啐磨,读薄读厚每本意味深长的书,他的人生才能到达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凸显大格局与大智慧。
读书原为发言立志,今人读者,愿携手勠力,积累、活用、深思,愿字里行间,溢满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