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0-2021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4-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3月联合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几句,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小说深刻的社会背景。
    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想借小说传达的一种呼吁;当下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必须被改变。
    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虽然都指向"老娘"亲手做的食物,但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用香椿芽做的家乡菜,充满乡土情怀;第二次指向这个家庭只有特殊日子才吃的食物,喜庆气氛浓郁。
    D.小说中围绕买房卖房使用了很多确定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同时又数字化的呈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们生存处境的不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焉瓜的梦想开篇,以卖房买房为过程,以他圆梦作结,这种设计暗含了作者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生存境遇的同情。整个故事虽有巧合成分,但也基本上合乎情理。
    B.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叙写老家房子,对焉瓜最后搬进的桂苑小区却仅仅用了"繁花似锦"来修饰,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老家房子环境的自然、美好,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C.小说关手焉瓜两口子的对话描写很少,却真实展现人物身份及内心世界,比如在住进新房后的对话,焉瓜的问句里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而翠玉的回答则饱含着满足与自豪。
    D.小说中的焉瓜最终成了城里人,但作者要讲述的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乡下人变城里人的故事,于是用最后一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
    8.香椿树的相关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①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B.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C.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D.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记载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
    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
    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天资聪明,为人谦虚好学。他年轻时投书拜谒范仲淹,范认为他能成大器,勉励他读《中庸》,多钻研儒学;他和二程谈论《易》后,让听讲之人拜二程为师。
    B.张载以民为本,引导民俗向善。在作云岩县令时,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劝酒招待,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C.张载潜心苦读,教导学生。他称病隐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读仰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告诉弟子学习要以圣人的标准为要求。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他学习古道并身体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认为天地充塞身体,百姓是同胞,万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接近,被关中士人奉为宗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4分)
    (2)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4分)
    14.张载学古力行,其“学古”在文中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   日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路难悠悠常傍人”写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而“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了箫声的悲凉幽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2小题,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浴火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②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③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不久,有媒体发表了一组题为“一臂之力”的抗疫照片:河北某村,江浙医护人员为当地百姓进行核酸采样;小区门口,社区志愿者为居民采购蔬菜等生活物资;学校走廊,提前返校的学生正在协助喷洒消杀……在社会各个领域,无数个平凡人用他们的“一臂之力”撑起了一片片美丽的天空,一臂之力,人人可为,众人合力,能移泰山。
    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人民公园联合开展“贡献一臂之力、创造幸福生活”主题宣传活动,你以高中生代表的身份受邀参加。请你写一篇主题演讲稿,向广大市民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查看选项在文中的位置,将选项与原文语句进行比对,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A项,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错误。材料一第1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B项,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2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2.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C项,由材料一第5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两者并不一致。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D项材料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本题如答出道理论证(③道理论证。如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亦可给分。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3分)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内容,利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分析,注意从“礼治”与“法治”角度分别阐明。
    6.B(考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而非读者主观的过度解读。"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确实从客观上表现出了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事实,但从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来看,作者并非传达了呼吁教育公平的主题。
    7.D("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理解错误。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小说的主题有关系,小说的最后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随即又在最后一段里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并非为了暗示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农民工这种选择的思考。)
    8.①“香椿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老房子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伏笔。②使故事有余味,焉瓜实现了自己梦想,故事本可以结束,但作者随即又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引起读者联想回味。(每点2分,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并围绕对情节的作用来谈,因此答题之时联系文本很重要,“香椿树”对于主题、人物等其他方面的作用,不给分)
    9.①更易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勤劳、淳朴、奋进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②情节上,着重展现了焉瓜从“乡下人”到“城里人”身份转换的过程,更易于反映过程的艰难和不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底层人物奋斗的同情。③通过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待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写出了“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解,“乡下人”正在失去的,却是“城里人”追寻的,而焉瓜却并不自知。这戏剧性的结局里暗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底层农民工境遇的深切思考。(每点2分)
    【小说从标题、人物到情节,实际上都是两相对照的,既有"城里人"买房卖房、也有"乡下人"买房卖房,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呢?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没有从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为视角来写这个故事呢?视角的选择暗含的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因而这道题实际上与主题有关。选择以焉瓜为视角,代表的是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有深切的同情,因而,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奋进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也着重在情节上展示,焉瓜从农村走向城市,获得"城市人"身份认同的艰难和不易。第二,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阶层,明显,小说中,焉瓜在小说中明显处于低一层级,从焉瓜的视角来写,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层的视角来写,展现的是下对上的一种仰望,更易于表现由阶层的壁垒而造成的认知、选择、资源分配上的种种不平等。(第一点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来思考;第二点从情节和主题的关联来思考,第三点从两个阶层的比较以及主题来思考)】
    10.B
    11.A(A.“是记载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的最深邃的经典”有误。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故选A。)
    12.D(“他认为……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接近,”错误,此观点是程颢的评价,不是张载的观点。故选D。)
    13.(1)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询问百姓疾苦,以及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     分析:关键词:事,侍奉、尊奉;因,凭借、以(此)、借(此)或者“趁机”都可给分;所以,用来……的;训戒:教诲告诫。
    (2)家贫无法入殓,他的弟子共同买好棺材将他送回家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说他不在乎追求仕途,请求给与封赠和抚恤。   分析:关键词:无以,没有用来……的;恬,满不在乎,不热衷等,如“恬不知耻”;乞,请求;赠抚,封赠抚恤。
    14.①深研古代典籍、参悟道学之要;②治理政务效法三代;③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弟子。
    分析:第①点来自于第一段的提炼概括,学生如答“深研古代典籍”也可得1分;第②点来自于第三段的提炼概括,“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第③点来自于第4段的提炼概括,“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学生如答“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弟子”也可得1分。
    译文:
    张载,字子厚,长安。少年时代喜好谈论军事,以至于想纠集人去夺取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于是就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作为乐事,为什么要谈论军事呢?”于是鼓励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又访求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就返归而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解《易》,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颐、程颢二兄弟来了,与他谈论《易》,第二天张载告诉众人说:“近来(或译为“等到”)见到二程,看他们都深刻明晓《易》中道义,我比不上,你们可以去拜他为老师。”于是撤座罢讲。他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为何还要向别处寻求呢?”从此他全部抛弃异端的学说,十分纯粹。
    张载考中进士后,作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务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每月初一,准备好酒菜,召集乡里年纪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劝酒招待。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借此)询问百姓疾苦,以及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
    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进言张载具备古人之学,(这时)神宗正在推行改革,盼望得到睿智的才士来谋划诸事,于是召见了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三代(夏、商、周)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神宗很高兴,让他作崇文院校书。
    张载称病隐居于南山之下,整天在房中正襟危坐,左右都是书籍,附身阅读,仰面而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一刻也未曾停止一刻也未曾忘记。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饭菜,和诸位弟子一起讲学论道,常常告诉他们遵循礼以养成道德、改变气质的道理,告诉他们学习一定要达到圣人的标准才可以停止。认为只知道人而不知道天,只求做贤人而不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病。
    因吕大防的推荐,皇帝下诏张载授知太常礼院。跟有关官员论礼意见不合,于是又因病而归,半路上病情加重,沐浴更衣而卧,第二天早晨去世。家贫无法入殓,他的弟子共同买好棺材将他送回家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说他不在乎(不热衷)追求仕途,请求给与封赠和抚恤。皇帝下诏赐予馆职和一半的丧葬费。
    张载学习古道并且身体力行,是关中士人的宗师,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写了《西铭》,写道:“乾称为父而坤称为母,我很弱小,于是处于其中。所以天地充塞我的身体,天地统领我的本性,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颢曾经说:“《西铭》发前人所未发,与孟子的性善论养气说有同等功绩,从孟子后没见过它。”
    嘉定十三年,赐谥号为明公。淳祐元年封为郿伯,在孔子庙接受配祭(配享)。
    15.C(C项“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16.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评分参考:一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2)用之如泥沙 (3)小楼昨夜又东风(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
    18.D(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
    19.C(A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项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20.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评分参考:补充介词“由”,1分;修改动词“发展”,使之与“能量的产生”合理搭配,1分;“或是”改成“而是”,1分。如有其它合理修改可酌情给分。)
    21.①要实现宏伟蓝图  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
    (评分参考:每段意思概括准确1分,共3分;形成整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审题指导
    题干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任务和要求。
    内容部分:
    媒体发表抗疫照片,主题为“一臂之力”,选取抗疫过程中,平凡的人们为抗疫做出的小事作为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参与进来,躬身入局。而照片只是抗疫的缩影,之所以有现在美满的结果,还是因为有无数平凡人的努力,精诚团结,齐心协力。
    任务部分:
    主题为“贡献一臂之力,创造幸福生活”,文体为演讲稿,演讲者身份为高中生,演讲对象是市民。考生要注意演讲稿格式,语言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同时也要贴合高中生的身份。
    立意参考:
    1.躬身入局,献微薄之力。
    2.不吝可为之力,合力团结。
    3.唯有精诚团结,共同参与,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微光闪耀,我们一起走过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微光闪耀,我们一起走过。“我们”,并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汉语词汇,而是充满温度的、可以跨越时空的将大家连结在一起的纽带。岁月的长河悠悠前行,我们一起走过荆棘与坎坷。在那个突如其来的凛冬,我们更是一起走过刺骨寒风,迎接明媚春光。
    在迈向春天的路途中,有在新年前夕复工加班的口罩厂工人,这是“我们”最质朴的关怀与奉献;有除夕夜在工地分享年夜饭的建筑工人,这是“我们”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抗争与坚守;也有牺牲自己、最先拨开迷雾的“吹哨人”,这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黑暗中展现的熠熠生辉的良知。正是因为有无数个这样平凡又伟大的“我们”存在,才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驱散黑暗、抵御寒冷,还祖国山河无恙,海清河晏。
    这样的“我们”,不只存留于此地,山川湖海的那边,还有更多的“我们”在守望相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危难中伸出援手,这样的情谊时至今日仍就感动你我。我们共处同一个世界,互相依存、休戚与共,即使不见,亦能用爱握紧彼此的双手。平凡人的善举和关怀,在任何时代都闪烁着璀璨光辉。这样的关怀,让我们紧紧相拥,我们从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的民族,是在磨难、坎坷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守望相助中强大起来的。正如鲁迅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这点微光、这束炬火,助一臂之力。
    我们从空无人烟的旷野荒地,共同走到“火神山”“雷神山”的拔地而起;我们从看似“关山难越”的阻隔,跨过重重障碍,共同走到“一苇杭之”的重逢;我们从寒风吹彻的刺骨凛冬,携手相望、迈步向前,共同走到“和风煦煦”的春日暖阳。
    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我们的中国;我们是怎样的,我们的中国就是怎样的;我们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或许你也有过感觉自己在旷野漂流的时刻,或许你也认为黑暗太过漫长,但总有人擎起一盏灯,而后便有千千万万盏灯亮起;总有人助一臂之力,而后便汇集成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要坚信,当平凡的我们一起携手,便会绽放不平凡的微光,便会照亮夜空,迎接光明璀璨的白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