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错误,由原文“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可知,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每一部经典作品”。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错,由原文“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可知,是“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并不是“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而不是“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是汉代以后,游侠从“正史中”销声匿迹。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错误,由原文“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可知,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魅力”,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C.林冲的举动是为自己,谈不上侠义。
4.①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论证全面,说服力强。③多用例证,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形式,材料一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
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材料一第2自然段是从空间方面论证,第3、4、5自然段是从时间方面论证,论证全面,说服力强。
③多用例证,文章举《天龙八部》的例子,其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5.①要提升作品质量,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②要与时代紧密相联,体现新时代的侠义精神。③要平易近人,把侠义精神自然地植于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可知,要提升作品质量,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由原文“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要与时代紧密相联,体现新时代的侠义精神。由原文“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态度,让读者消除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根植在思想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可知,要平易近人,把侠义精神自然地植于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精神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是林振明的自我悔过)
7. D(无外貌描写)
8.(1)陈警官将手铐放在手提袋中,而不是戴在林振明手上,可以看出他对林振明的信任,这对林振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真诚悔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陈警官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拆穿事情的真相,主动而自然地配合林振明,既尊重并感化了林振明,又保护了一位纯真的女性对美好人生的想象与希望,体现了人性之美,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每条2分,共4分)
9.(1)真正的罪犯是林振明,旁边的“罪犯”是真正的警官,这出乎读者的意料。(2分)
(2)“人难免会犯糊涂”,林振明交代了自己成为罪犯的主观原因,合乎情理。
(3)前文的故事情节有大量的伏笔、铺垫,如林振明拒绝和刘霞出去走走;当刘霞称赞他是警察时,林振明表情复杂;称自己“丢失手机”,这些都暗示他并不是真正的警官,这使故事的结尾合乎逻辑、合情合理。(每条2分,共6分)
10.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11.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错,应是居于首位的意思。
12.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直言自己没错”分析错误,原文为“统对曰:‘君臣俱失。’”
13.(1)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得分点:“因”“执”“用兵”各1分,句意1分)
(2)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得分点:“相闻”“急”“装束”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子确定其含义,再整体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14.①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声名逐渐显著而被人知道。②刘备的器重,刘备为一代贤君,知人善任,有容纳贤士之量,为庞统才华的实现提供了机会。(答对一点得1分,全部答对得满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重点看庞统受到赏识、看重的内容。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渐渐出名。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就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撤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大军结合,慢慢再来图谋他,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就会陷入困境,不能长期这样。”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就杀了杨怀、高沛,回军攻向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设酒宴欢庆,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包围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
15.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错误,表明的是自己对于友人的赏识的感谢之情。
16.①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诗中通过对砚台的声音、形貌的描写流露出对砚台的爱赏之意。②对朋友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诗人丁忧居家,朋友此时寄砚慰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③刻苦勤奋,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出不负友人美意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写出自己在家,独居寂寥,友人将叠石砚送与自己,自己的内心受感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
诗句“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餘斐亹,水墨两氛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友人送的叠石砚形状和声音十分的好,自己十分的喜爱,表达了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
诗句“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中,陶弘景是古代书法名家,写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了作者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
17.(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18.D【试题分析】“‘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C两项;文段围绕近视展开,故“看不清美丽未来”在前,“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19.B 【试题分析】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使用了拟人手法,而A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使用了借代,C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使用了比喻,D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使用的是夸张手法。故选B。
20.(1)将“据调查显示”改为:“据调查”(或:调查显示)(2)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改为:“一些家长不以为意”【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改语病和成语运用,“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评分参考: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21.(示例)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压力产生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处2分)
【解析】第1处,分析句子,前后是因果关系,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脂肪细胞增多,很容易得出答案。第2处,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本应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使之变高,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第3处,找关键词,前面提到了"打破节律"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人们基本都不想变胖,所以就要保持有节律的生活。
22.(示例)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与肥胖的关系。顺应节律不易引起肥胖。不要不规律作息。(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 分,答对三处给 5 分)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是一个转折复句,重点在后面,所以概括为"人们不知道……·;第二段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和节律性以及顺应节律性和肥胖的关系,文段从两个方面解说,答题时选一个方面即可;最后一段主要强调压力产生的时间的重要性,提示人们规律作息。答题时注意题干"否定句"和字数的要求。
23.
一、作文立意:
1. 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拼实力,抄袭剽窃、投机取巧终究会自食恶果;
2. 对法律要心存敬畏,藐视法律者必将为之付出代价;
3. 在流量经济时代,炒作要有底线,商家在逐利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责任,要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向善。
二、评分维度
慎判偏题,有意表扬,刻意打磨文章某个方面(如语言)的同学应该肯定。分数整体抬升而拉开差距是必要的。
49分及以上:主旨合题,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多维度的论述,或就某一点有深入的论述;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条理清晰。
43分——48分:围绕“于正、郭敬明由拒绝道歉到道歉”就事论事;所持观点符合材料;条理清晰。
36分——42分:围绕“于正、郭敬明由拒绝道歉到道歉”在谈,所持观点和材料有偏移。
36分以下:脱离材料,另起话题。
一、审题参考
(一)材料核心
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社会的监督
法院的判决——律法
于正、郭敬明——抄袭者 道歉
推出作品、在综艺节目中担任导师——流量时代的尺度和榜样的思考
(二)思考的维度
【局部思考】
1.从郭敬明和于正抄袭的角度分析
(1)对剽窃的否定
为人诚信,抵制剽窃;抵抄袭之行,扬原创之风……
(2)关于榜样的思考
正能量者方为真榜样;以诚为本,树立榜样;剽窃之风不可取,独自创新树榜样……
2.从郭敬明和于正道歉的角度分析
(1)分析道歉事件的原因
为什么面对法院的判决(数年来)拒绝道歉,面对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的抵制声明道歉?
原因有:国家打击网络侵权的力度不断增加,商业的利益,舆论的压力……
(2)分析道歉事件的积极影响
① 对从业人员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业者要以德立身,以德立行,严于律己,以诚为本。
② 反思影视、网文等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行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如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净化文学创作环境;规范行规,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弘扬正能……
3.从法院判决的角度分析: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
4.从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的联合抵制声明角度分析:社会、舆论发挥了正能量的导向作用——舆论发声,树立新风;社会监督,助力正能;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5.从推出作品,在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角度分析:
(1)流量时代的约束尺度
(2)综艺节目的道德底线
【整体思考】
1.从法院的判决和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的联合抵制声明的角度分析:加大惩戒力度、健全监管体系,律法和社会监督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多方合力,促进公允
2.从立德与遵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立德修身与遵法守法相结合,树立真榜样,弘扬正能量。
二、评分维度
慎判偏题,有意表扬,刻意打磨文章某个方面(如语言)的同学应该肯定。分数整体抬升而拉开差距是必要的。
49分及以上:主旨合题,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多维度的论述,或就某一点有深入的论述;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条理清晰。
43分——48分:围绕“于正、郭敬明由拒绝道歉到道歉”就事论事;所持观点符合材料;条理清晰。
36分——42分:围绕“于正、郭敬明由拒绝道歉到道歉”在谈,所持观点和材料有偏移。
36分以下:脱离材料,另起话题。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审题出现偏差,立意不精准
1.认为郭敬明和于正多年后的道歉是有担当的表现。
2.认为大众面对这一事件得理应饶人。
3.认为郭敬明与于正的抄袭是合理的,或抄袭是一种巧合。
4.认为郭敬明、于正虽抄袭,但是他们身上也有其他优点。
(二)不符合时评文的要求
缺乏对事件的分析,从材料引申出一个话题,脱离材料,围绕话题进行论述,变成了传统的话题作文。
例如:很多同学在论述榜样的时候,没有联系材料,直接以榜样为话题进行论述,所论述内容与材料无关。
还有一部分同学写抑制抄袭,应该诚实,应该奋斗……,但在开头引材料后,直接将话题转向诚实、奋斗……再也没有对材料的分析。
(三)行文缺乏逻辑
对事件的现象的分析缺乏条理,整篇作文思维混乱。开头不能很好地摆出观点,文章主体部分的分析段与段之间内容割裂,段内缺乏论证逻辑。
四、精彩开头和标题
精彩开头:
面对声威浩荡的联合抵制声明,在数年粉饰与漠视之后,郭、于两人终于放下侥幸,开始直面“失信”的烙痕。
歉已致,事已息,追因的思考远未休止。究竟是谁的过失,造就了这一受害者含冤沉默,抄袭者风光如常的戏码?仅仅是个体的道德缺陷吗?在我看来,远非如此。
精彩标题:
愿以道德领风尚 勿让抄袭毁未来
抵抄袭之风 扬诚实之气
莫让“无限”流量冲破“有线”道德
追寻真正榜样 向抄袭者说“不”
别踩着他人的脚印前行
莫让流量为剽窃“递刀”
文坛不积尘
别让抄袭蒙上了大众的眼睛
no.2 优秀作文
莫让流量为剽窃“递刀”
绵阳一考生
2020年底,一出长达近十年的“剽窃案”盖棺定论。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声明,抵制郭敬明、于正之流。这些从业者们字字沁血的声明让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剽窃抄袭之风大行其道,究其根由,乃“流量至上原则”和知识产权“失足”所致。
流量大海奔涌,任你是再高明的泳者,也难独善其身。抄袭者不仅未淡出公共视线,仅因流量热点赚得盆满钵病,甚至“摇身一变”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导师,是何道理?这其后,一些平台为求点击量与收视率,邀请德行有亏之人;一些网民只图恶搞玩笑,“审丑文化”大行其通。由此,流量为抄袭点火,为剽窃“递刀”。原因之二,在于公众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到位。“知识付费”还未在大多数人脑中形成概念。好在,《民法典》中明确指出剽窃罪可以量刑,为作者提供保护。但法律的普及仍存在一些疏漏,大多数中国人只知为物质付费,不知为知识“买单”。
若想拒绝“抄袭者成为榜样”的魔幻现实,需从平台与公众两个方面抓起。
平台应肃清整治,莫让流量冲破底线。年初的“马保国事件”也是一个道德向流量低头的例子。这一类事件应引起警惕,而著名法律教授罗翔的走红,让法律知识乘上流量的顺风航船;李子柒、“阿木爷爷”火遍国内外,让中传统文化插上了流量的翅膀,向阳而行。可见,流量如水,善引之,则以济万物。
公众应聚力抵制剽窃者。流量经济,泥沙俱下,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对剽窃作品高举“红牌”。蝼蚁聚力可敌大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每个人都拒绝为抄袭的作品付费时,抄袭者自然也无流量可言了。世界刻画着我们,但我们不能一味被流量裹挟,我们也要定义它的算法。
康德有言:“有两样东西神圣不可侵犯,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流量时代,这“道德律”更显重要,它如黑暗中的光,这光微而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
善引流量之水,莫让流量为剽窃“递刀”!
点评
该文章围绕“莫让流量为剽窃‘递刀’”的话题,从为什么、怎么办两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围绕“为什么”,提出一个分论点——剽窃抄袭之风大行其道,究其根由,乃“流量至上原则”和知识产权“失足”所致,随后援引素材进行深入论述;接着谈论“怎么办”,提出第二个分论点——若想拒绝“抄袭者成为榜样”的魔幻现实,需从平台与公共两个方面抓起。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章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交替使用,语言文白掺杂,富有文采,风格清新典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