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8课复活知识梳理

http://www.newdu.com 2020-11-02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8课复活的知识梳理、重点词句及常考习题,帮助大家复习与提高。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综合评价】
    《复活》的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第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转变的全过程,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转化的演变过程。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善于同具体的社会场景和自然场景相配合。
    《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链接——名家点评录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精彩片段】
    第一部(十六)
    吃过饭后,他立刻回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心情极为兴奋,在房间里久久地走来走去,仔细地听着这所房子里的响声,等着她的脚步声。在他身上活着的兽性的人,现在不但已经抬起来,而且把他第一次做客期间,以至今天早晨在教堂里的时候还在他身上活着的那个精神的人踩在脚下,那个可怕的兽性的人如今独自霸占了他的灵魂。尽管他不住地跟踪她,可是那一整天他都没有能够找到机会跟她单独见面。多半她在躲他。不过到了傍晚,事有凑巧,她不得不到他住着的房间的隔壁房间里去。医师留在这儿过夜了,卡秋莎得为这个客人布置床铺。聂赫留朵夫听见她的脚步声,就放轻脚步,屏住呼吸,仿佛打算干什么犯罪的事似的,跟着她走进那个房间里去。
    她已经把她的两只胳膊伸进一个干净的枕头套里,用手揪住枕头的两个角,这时候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微微一笑,然而这不是以前那种欢畅快乐的笑容,却是战兢兢的、可怜样的笑容。这个笑容仿佛在对他说:他要做的事是恶劣的。他一时间愣住了。现在还有挣扎的余地。他对她的真实的爱情的声音,虽然微弱,可是毕竟响起来了,正在对他述说她,述说她的感情,述说她的生活。然而,另外一个声音却在说:注意,你要错过你自己的享乐,你自己的幸福了。这第二个声音盖过了第一个声音。他就坚决地走到她跟前去。可怕的和无法抑制的兽性感情已经把他抓住了。
    聂赫留朵夫搂住她不放手,硬要她在床上坐下。他觉得另外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就在她的身旁坐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好人,劳驾,放开手吧,”她用可怜的声调说。“马特廖娜·帕夫洛夫娜来了!”她叫道,挣脱了身子。果然有一个什么人往门口这边走过来。
    “那么我晚上去找你,”聂赫留朵夫说。“你不是一人在屋里吗?”
    “您在说什么呀?万万使不得!您别这样,”她只是口头上这样说,她那激动慌张的全身说出了另外一些话。
    赏析:此处所写是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姑姑家,“那个可怕的兽性的人如今独自霸占了他的灵魂。”然而当他看到卡秋莎的微微一笑时,又觉得“这个笑容仿佛在对他说:他要做的事是恶劣的。”但最后,“另一个声音却在说:注意,你要错过你自己的享乐,你自己的幸福了。”作者把聂赫留朵夫写成了具有“动物的人”与“精神的人”两重性格,侮辱卡秋莎是“动物的人”战胜“精神的人”。在这里,聂赫留朵夫反动堕落的一面充分显示出来,但他的良心还未完全泯灭。此外,选文中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四十三)
    可是,说来奇怪,这不但没有把他吓退,反而给他一种特别的、新的力量,促使他同她接近。……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要知道,我了解你,我记得以前在帕诺沃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
    “何必提那些老事,”她干巴巴地说。
    “我回想这些是为了改正我的过错,赎我的罪,卡秋莎,”他开口了,本来打算说明他要跟她结婚,可是他碰到她的目光,看出这目光里有一种那么可怕的、粗鲁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东西,他就说不出口了。
    这时候探监的人们开始走出去。副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会晤的时间结束了。马斯洛娃就站起来,温顺地等着人家把她押回监狱去。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跟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法再说了,”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伸出一只手去。“我以后还会来的。”
    “好像所有的话都说完了……”
    她伸过一只手去,不过只是碰一下而没有握他的手。
    “不,我要设法在一个可以跟您谈话的地方再跟您见面,到那时候我要说一件很重大的、对您非说不可的事,”聂赫留朵夫说。
    “好,那您就来吧,”她说,微笑着,那是她希望博得男人欢心而做出来的笑容。
    “对我来说,您比姊妹还要亲,”聂赫留朵夫说。
    “这话可真希奇,”她又说一回,摇着头,往铁丝网的另一边走去。
    赏析:此选文中作者运用“心灵辩证法”,通过展示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思想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的过程,此前,他作为陪审员参与了审讯马斯洛娃,对统治阶级及其国家机器的专横和残暴,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开始意识到本阶级的罪恶的深重,不时地忏悔,想要赎罪,力图与本阶级决裂。在审讯马斯洛娃时,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他的“精神的人”重又出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他最后还是战胜了这种心理,并决定通过帮助马斯洛娃甚至和她结婚来赎罪。
    第一部(五十九)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赏析:卡秋莎·玛丝洛娃曾是个象水晶一般纯洁的姑娘,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在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糟蹋后滚进了火坑成为妓女,后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审判台。她堕落、麻木,以为成为妓女就是对所有欺侮过她的男人进行报复,殊不知这正是使她越来越堕落。然而尽管历尽了苦难,饱尝了辛酸,卡秋莎·玛丝洛娃并没有丧失可贵的人性。她始终是那样善良,那样厚道。并在聂赫留朵夫煞费苦心要赎罪,要拯救她,要同她结婚的言行下逐步恢复人格尊严。玛丝洛娃知道自己又开始恢复了对曾经迷恋过的聂赫留朵夫的爱,但她却清醒地认识到真的爱她就要放了他,因为她知道如果和他结合将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社会伤害,一个善良甚至有些伟大的女性形象逐步在读者眼前显现,而这些都预示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必将“复活”。
    第二部(三十四)
    跟女犯一起走的还有一些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这些孩子象马群里的小马一样,夹在女犯中间。……
    等那几辆大车都装满袋子,被允许乘车的人在袋子上坐好,押解官才摘下军帽,用手绢擦擦前额、秃头和又红又粗的脖子,然后画了个十字。
    “全体,开步走!”他喊着口令。
    士兵们肩上的枪铿锵作响。犯人们脱下帽子,有几个用左手画着十字。送行的人大声叫嚷,犯人们也大声叫嚷着回答。女人中间有的号啕大哭。整个队伍就在穿白军服的士兵包围下走动起来,脚上的锁链扬起了尘土。带头的是士兵,后面是戴脚镣的犯人,四人一排,然后是流放犯,然后是村社农民,每两个人铐在一起,然后是女人。后面是装着行李和身体衰弱的人的大车,其中一辆车上有一个女人,裹紧衣服,不住地尖叫和号哭。
    赏析:选文写了囚犯准备被押往西伯利亚的事件。时间是炎热的七月,环境描写渲染出颓废、悲怆的氛围,闷热的世界完全是一个无精打采的世界。就在这样的炎热中, 犯人们被驱赶出来, 踏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漫长旅途。“这些孩子象马群里的小马一样”,那么柔弱的小孩也在受着痛苦的煎熬。犯人戴着脚镣脚铐,艰难地前行着,还时时受到粗暴残忍的士兵们的打骂。通过“全体,开步走!”这一语言描写,简洁地刻画出士兵们作威作福、气势凌人的丑恶嘴脸。此外,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不少犯人的家属竟然跟随着前往流放地。这一切都只说明沙皇政府的残暴和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也更让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阶级的腐朽不堪和惨无人道,进一步促进他背叛本阶级的生活轨道。
    第三部(二十五)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帐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向卡秋莎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
    赏析:选文主要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两人尽释前嫌的情节内容。“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也了解玛丝洛娃内心里的想法。当聂赫留朵夫不停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她这样深情的女人,不可能不原谅聂赫留朵夫,也不可能不对他重新产生爱情。但是她的爱情已有了升华,没有了少女时代的狂热。她不同意结婚,因为这势必严重影响聂赫留朵夫的前程。宁可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决不伤害他人,这正是玛丝洛娃的为人之道。最后,两人相互尊重对方,尽管他们不能够再在一起,但两人在精神上、爱情上都已经“复活”了。“‘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两人内心上的共鸣,相互理解对方。而玛丝洛娃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她被迫去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服苦役,有个男人不因她的身世嫌弃她,真心同情她的遭遇,巴望她的日子能变得好过些,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情!玛丝洛娃对西蒙松的尊敬和信任,超过对他的爱情。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尖锐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社会的看法。
    B.小说通过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作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揭露。
    C.在《复活》中作家塑造了两个丰满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其中以聂赫留朵夫为主。
    D.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像玛丝洛娃这样被压迫的下层妇女作为主人公之一,并深刻地描写了她的不幸遭遇,这同革命风暴的临近以及作家世界观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E.聂赫留朵夫痛恨社会及自己周围的诸种罪恶,但看不到改造社会积极有效的方法;他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仅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行善。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玛丝洛娃同狱“罪犯”的遭遇表明,受迫害的绝不只玛丝洛娃一人,而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这些人并不是因为破坏正义,或者做了不法之事,而只是因为妨碍了官吏和富人们享有他们从人民那里所搜括的财产罢了。
    B.托尔斯泰常常在貌似平静的朴实的叙述过程中,展示出形式与内容间的尖锐矛盾,表达出尖锐强烈的讽刺意义,从而收到极大的讽刺效果。
    C.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只反对官办的教会,而肯定净化了的新宗教,因为新宗教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只有它才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D.托尔斯泰极力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土地占有制,小说多处揭示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如玛尔华的丈夫砍倒东家两棵树,就被投进监狱。
    E.聂赫留朵夫一开始是个十恶不赦的青年贵族,他干尽坏事,后来在法庭上遇见曾被自己玷污过的玛丝洛娃才良心发现,并逐步脱离自己的阶级,完成了“道德的复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从不生造偶然巧合或误会冲突,但又注意曲折细腻,引人入胜。例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邂逅,他心情紧张,唯恐被对方认出,当众出丑,可是玛丝洛娃却偏偏盯住他的脸失神地瞅了好半天,其实她并没有认出他来。
    B.从小说所描写内容来看,《复活》只是一部单纯描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失而复得的珍贵爱情。
    C.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的,他是造成玛丝洛娃苦难人生的罪魁祸首,作者从头至尾对他都是持否定态度。
    D.聂赫留朵夫出场时同卡秋莎·玛丝洛娃出场时一样,精神上也处于昏睡状态。他过着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精神空虚,无所作为,不过,在他的心灵深处却还潜藏着一颗追求正义的种子。
    E.在小说中,作者不仅看到农民贫困的现象,而且还指出了农民赤贫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却给地主从他们的手里夺去了。”
    二、简答题
    4、简述玛丝洛娃流放的过程
    5、简述一个故事揭穿《复活》中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虚伪。
    6、玛丝洛娃被指责为谋财害命而被审判,这是事实吗?试根据小说内容简述她“犯罪”的过程。
    7、《复活》中的心理描写手法非常出色,试以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见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为例分析。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候问题。
    农民们的拒绝并没有使聂赫留朵夫感到丝毫困惑。正好相反,尽管库兹明斯科耶的农民接受他的建议并再三向他道谢,而这里的农民却不信任他,甚至对他抱着敌意,他却觉得心情平静而快乐。帐房里又闷又脏。聂赫留朵夫走到户外,想到花园里去,可是一想到那个夜晚,想到侍女房间的窗户,想到后门廊,他就不愿再到那些被犯罪的往事所玷污的地方去。他又坐在门廊里,吸着那充满桦树嫩叶浓香的温暖空气,久久地眺望着暮色苍茫的花园,谛听磨坊汩汩的流水声、夜莺的鸣啭和门廊附近灌木丛里一只小鸟的单调叫声。管家窗子里的灯光熄灭了。东方,在仓房后面,初升的月亮倾泻出一片银光。空中的闪电越来越清楚地照亮鲜花盛开的蓊郁花园和颓败的房子。远处传来雷声,三分之一的天空被乌云遮住。夜莺和其他鸟类都停止了鸣叫。在磨坊的流水声中传来鹅的嘎嘎声。然后在村子里,在管家院子里,早醒的公鸡开始啼叫——每逢雷雨交加的闷热夜晚,它们总是叫得特别早。俗话说:夜晚过得好,公鸡啼得早。对聂赫留朵夫来说,那个夜晚不止过得好。对他来说,那是个欢乐幸福的夜晚。他那时还是个纯洁的少年,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夏天,种种情景如今都历历在目。他觉得现在不仅同当年一样快活,而且同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样幸福。他不仅记得,而且重新体验到,在十四岁那年他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向他揭示真理。他还记得,小时候怎样伏在妈妈膝盖上,哭着向她告辞,答应她永远做个好孩子,决不使她伤心。他还记得小时候同尼科连卡·伊尔捷涅夫一起说定,他们将互相帮助过高尚的生活,并尽力为一切人谋幸福。
    这会儿,他想起他在库兹明斯科耶经受的诱惑:他留恋他的房子、树林、农庄和土地。如今他问自己:他是不是还舍不得那些东西?他甚至觉得奇怪,他居然会留恋那些东西。他想起白天见到的种种景象:那带着几个孩子而失去丈夫的女人,她的丈夫就是因为砍伐他聂赫留朵夫家树林里的树木而坐牢的;还有那荒唐的玛特廖娜,她居然认为或者至少口头上说:象她们那种女人理应充当东家的情妇;还有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把孩子送往育婴堂的办法;那个头戴小圆帽、样子象小老头、不住地苦笑的不幸孩子,因为吃不饱而奄奄一息;那个怀孕的瘦弱女人,因为劳累过度,没有看好饥饿的奶牛而被迫为他白白做工。他又想到了监狱、阴阳头、牢房、恶臭和镣铐,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以及京城里全体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事情一清二楚,不容怀疑。
                                            ——节选自《复活》
    1、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2、结合上文,简析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特征。
    3、分析选文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耕作的诗人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与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找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在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感情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的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使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阅读训练】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拓展应用】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兽性俘虏了理性,肉欲战胜了人格以后,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次欲望的决堤,一次人性的堕落,一个姑娘从此昏暗一生,把欲望的本性向我们坦示。此后的聂赫留朵夫虽竭尽全力帮助姑娘,也是救赎自己的灵魂。从此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了,不仅仅因为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还因为从这时起,他所遇到的一切对他来说已经具有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次思想的斗争,一次精神上的复活,不仅仅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使我们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许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次“救赎”来升华自己吧!  
    请以“救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
     “救赎”是个很抽象的题目,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后来引申为对自己或是对他人甚至是对社会的拯救。拯救的范围可以是心灵,也可以是行为。从写自己的角度可以进行如下立意:寻找自我,反省人生;“救赎”是一种内心的彻悟;忏悔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升华等等。从写他人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如下立意:救赎他人与超越自我,宽恕与救赎的关系等。从社会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良知与责任,拯救经典,文化救赎,保护自然就是救赎自己等等。
    【基础训练答案】
    1.答案:AC(A项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C项应以玛丝洛娃为主。)
    2.答案:CE(C项托尔斯泰一方面反对官办的教会,另一方面却鼓吹净化了的新宗教,其实是用一种净化了精致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E项大学生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的、有着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曾把自家的部分土地给了农民。但后来贵族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使他变成了“堕落的典型的自私自利者”。)
    3.答案:(B项《复活》不是一部单纯描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一部再现一九○五年革命前夜俄国社会面貌的史诗;C项聂赫留朵夫在小说前半部是被作者完全否定的贵族形象,但到了后半部,他却得到了作者的同情和赞扬,甚至成了托尔斯泰思想的代言人。)
    4.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暴晒,当场中暑倒毙了。在聂赫留朵夫活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在这里她认识了革命者西蒙松并与他相爱。
    5.法庭审判要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6.答:这不是事实,玛丝洛娃其实是无辜的。当时的实情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贪心的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马斯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马斯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很想摆脱他,于是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
    7.答:面对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被迫开始在心灵深处正视自己的罪恶。但从贵族身份考虑,他又害怕暴露,甚至产生了恐惧情绪,并且“这种恐惧比一切情绪都强烈”。作为陪审员,在对玛丝洛娃量刑时,他曾希望无罪开释玛丝洛娃;但在陪审员们极端荒唐地对玛丝洛娃误判苦役和流刑以后,“聂赫留朵夫的灵魂里有一种恶劣的感情在活动”,他以为从此就可以甩脱玛丝洛娃了。可是,当玛丝洛娃“我没罪,没罪啊!”的撕裂人心的痛苦呼喊捶击着他的心时,他才又产生了“不能让这个案子就这样了结”的心情,决定为玛丝洛娃上诉。托尔斯泰就这样丝毫无遗地揭示了“最后的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的复杂、曲折、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了卓越的心理分析才能。
    【拓展阅读参考答案】
    一、1、渲染雷雨来临之前不同寻常的气氛,衬托出聂赫留朵夫激动的心情。
    2、叛逆: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这在当时的封建贵族中是相当叛逆的。  
    富有同情心:“那不住地苦笑的不幸孩子,因为吃不饱而奄奄一息;那个怀孕的瘦弱女人,因为劳累过度,没有看好饥饿的奶牛而被迫为他白白做工。”
    具有反省精神:“又想到了监狱、阴阳头、牢房、恶臭和镣铐,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以及京城里全体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3、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比等。
    二、1、①“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②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农人生活得作品。
    2、①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②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③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3、①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⑵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③⑶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