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真题演练+考点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0-10-28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概要,帮助同学们高效学习,积极备考。
    
    【真题演练】
    1.(2020年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是对立德树人中制度自信的很好诠释。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材料存在的逻辑: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成定制。显然,殿试的开始是带有纠错而进行的,后来成定制就是将这种纠错制度化,即殿试的设立就是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呈现世家大族特权信息;不符合常识,李昉的举动徇私舞弊,是违法犯罪,这不是特权,如果是特权,那就不是“私录”,那就是公开的行动。故A项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是“殿试”,非“省试”;题干材料说的确立了殿试权威,并不是确立了省试权威;不符合史实,省试就是有尚书省的礼部主持的科考,其考试权威早在科举考试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并不是在宋朝才确立了其考试权威。故B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只是说科举制增加了殿试这个环节,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人才选拔标准主要是与考试内容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年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解答的关键是推知题干材料中的文言文的意思,根据语文知识,关联词“无论……莫不”,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句式,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即强调结果的同一性。故可以推知“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的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无论是贫寒子弟还是王孙公子,是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与出身地位没有关系,这体现的是公平选拔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意与基础史实,题干材料讲的是科举制体现了选拔官员的公平原则,并非是要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平等。故错误。B项,不符合选项类型,从选项类型来看,属于结果影响类选项,而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录取的公平性原则,并非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化。故错误。D项,纯属扯淡选项,忽悠那些完全看不懂题干意思选项的同学。
    【答案】C
    3.(2019年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题干材料呈现了两个史实,说的一个意思,参加科举考试的两个人,都有朝廷里边都有显贵亲戚,但两个人屡试不中,这说明了唐朝科举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的就是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符合题意的选项就是D项。A项呈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特点,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这是因为科举考试按成绩录用,他们多次考试都没有达到录取的要求,并没有说科举考试阻止中断或妨碍贵族入仕,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恰好说明了这两个学渣,唐政府根本就没有给予宗室子弟科举考试关照的特权。没有被关照的特权,也就更谈不上“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事了。错误。
    【答案】D
    4.(2018年海南卷·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正确认识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其影响。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把儒家思想、民间宗教意识和基督教教义附会糅合,形成了拜上帝教教义,在思想文化上力图独尊“皇上帝”,否定维护清朝统治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题干中也有提示信息,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即孔孟程朱之学,故可判定A为正确项。太平天国的考试科目仍然沿袭传统科举考试制度,以诗、文为主,但内容却有很大不同。题干也有提示信息,试题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包含了拜上帝教教义的诏令,故可排除B、C项。当时大多数士人读孔孟之书,是孔孟的信徒,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反对儒学,结果将许多士人推离了自己的阵营,未能获得他们的广泛支持,故D为不正确项。
    【答案】A
    5.(2017年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及重要概念的理解。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由地方根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推荐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弊端,在汉代儒学知识往往由一些重要的家族掌握,故而儒学修养高的人才往往就出自于一些家族,所以东汉以后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地方推荐的人才固定地出自于一些家族的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6年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从另一个侧面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选官制度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题干给出了从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度实行的方式是由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根据所学,魏晋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可见与前代相比,科举制大大扩大了录取的基础,使普通大众得以有机会通过考试走入仕途。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必然使社会中更多人读书,参与科举考试,争取做官,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项。科举考试科目为明经、诗赋等,不能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和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A、B两项。科举考试自由投考,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排除C项。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唐、宋、明、清四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的比较,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B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是正确答案。A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非影响各地区文化发展差异的基本原因,所以不是正确项;C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和D项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不符合唐、宋、明、清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都是错误项。
    【答案】B
    8.(2014年海南卷·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通过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揭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本题考查的是教材科举制度部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而不是官员等级,所以否定的不是官员特权,故可排除选项A;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君主集权有一定联系,但题干内容提供的是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变化,重视的是才学水平,故可排除选项B;选官制度变化重视的是才学而非品德,故可排除选项D;选官制度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变化注重的是知识水平,所以C项为正确项。
    【答案】C
    9.(2012年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如能运用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中的过程反映趋势原则来解答,事半功倍。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御史弹劾宰相,肯定是受到了皇帝的旨意,以此来抑制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因此,原来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很少涉及宰相→后来却经常弹劾宰相,这反映的是皇权加强和相权被削弱的发展趋势,即反映了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强化的发展趋势。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逻辑,不符合题意,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弹劾宰相是正常的行使职权,与争夺相权没有关系,况且题干也没有呈现御史要争夺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B项,“开始”太绝对;不符合史实,宰相位尊权重局面的改变是在西汉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时。故错误。D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将监察官员——御史与宰相的权力做对比,无法得出“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的结论;不符合史实,纵观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官员最高级别是从一品,而宰相众所周知,往往从官职级别上看,最高是一品。况且古代的御史从级别上看,往往是从三品,而宰相是一品。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0.(2012年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提取材料信息,调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谓豪强地主是指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的大地主。“田宅逾制“,是指其拥有超过政府规定的住宅和大量土地。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经常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联系到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等内容,可知正确选项为C。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人口的矛盾,使得国家往往对其采取打击的政策,监察、迁徙豪强地主意在管控、抑制,故A项与题干表述不符。新的经济力量虽然不断壮大但同时在政治上尚未获得认可,并不能说明西汉政权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且从学理上说,到汉武帝时,政治势力的主体是军功贵族,故B项错误。经济手段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加强专制的主要方式是制度设置,而且设置刺史监察、强行迁徙均不是经济手段,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11.(2019年海南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汉的选官制度,可结合材料并联系西汉汉武帝时创立的察举制去作答,难度应该不大。从题型来看,两小问都是主观题最常见的题型,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概括归纳东汉选官制度的弊端,直接从材料里提取信息,对弊端直接描述即可;第(2)属于分析因果题,根据上一问提炼的选官制度的弊端,直接分析其影响即可。由于材料选用上采用的是“摘编自”的方式,这就要求同学们逐字逐句研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获得高分甚至满分,整个过程都是比较容易的。下边就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来解读材料。
    【解读材料】
    ①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即各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举孝、廉各一人,亦称举孝廉。弊端:官员往往举荐的是亲近之人;影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②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
    →弊端:官员往往举荐的是自己的门生故吏。
    影响:官员与门生故吏容易拉帮结派,容易滋生腐败。
    ③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弊端:世家大族往往垄断了选官制度。
    影响:严重影响了选官的公平正义。
    ④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弊端: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
    影响:人才选拔名不符实,造成官员行政能力下降。
    ⑤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弊端: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影响: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政治的黑暗,严重影响了东汉的统治;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的发展,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促进了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的转变。
    【整理答案】
    (1)弊端
    ①官员往往举荐的是亲近之人,即门生故吏。
    ②世家大族往往垄断了选官制度。
    ③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
    ④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2)影响
    ①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②官员与门生故吏容易拉帮结派,容易滋生腐败。
    ③严重影响了选官的公平正义。
    ④人才选拔名不符实,造成官员行政能力下降。
    ⑤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政治的黑暗,严重影响了东汉统治。
    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的发展,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⑦促进了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的转变。
    【答案】
    (1)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12.(2013年四川卷·13)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概括分析归纳、论证说明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论证的能力。第一小问属于概括归纳题,解决方法是: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转化语言,罗列答案。注意抓住材料的三个句号,即三个层次以及关键词语概括归纳。如从第一句“西周就开始”可得出第一个特点是时间早;从第二句“大量相关法律”得出,有法律法规保障;从第三句自唐至明清相关法律的制定得出,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等。第二小问关于“作用和局限”,属于分析因果题,解决方法是,首先从材料一中提取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影响的有效信息,其次是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影响的基础知识予以补充即可。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13.(2011年新课标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解析】本题是学科内综合题。题目以人才的选拔和品质培养为线索,考查考生独立分析史料、分析问题、评述观点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既能深刻理解材料,快速提炼概括观点,同时需要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整体评价长时段历史问题。
    人才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涉及政治制度的执行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考查意义重大。材料通过精炼的概括性语言,叙述中国古代人才制度的发展,并且提供近代人才观念急剧变化的材料,需要考生概括提炼总结出中国古代历史上选官用人标准的变化以及近代废科举后新人才观的形成。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发现中国古代人才观变化大致历经了秦、汉、西魏和唐代。人才衡量的标准也历经重才、重德到德才并重的过程。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オ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4.(2008年全国卷Ⅰ·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是一道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为切入点的中外关联的综合性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第(1)问属于分析因果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明经科难度较小,而进士科难度较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更重要的是,明经科侧重于考查对文化经典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于考查文学素养和对时事政务的处理应对能力,对国家来说有利于选拔人才,对士人来说更容易求取功名。
    第(2)属于比较区别题,关于英国的文官制度,对考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知识,因此提炼与科举制不同的信息,就完全依赖材料二。怎么处理呢?可结合所学知识,带着熟悉的科举制内容,去阅读材料二,勾画出与科举制不一样的信息,转化语言,罗列答案即可。如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及最后一句话“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就会发现这是和科举制明显不同的地方,加工整理,罗列即可,然后再写出科举制与其相对的内容即可。
    第(3)问属于变相的分析因果题,难度比较大,不好组织答案,可根据所学知识及、唯物史观和逻辑推理来考虑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的关系,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必然推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英国原有的选官制度必须调整,催生了文官制度。然后再结合材料二有效信息,整合归纳即可,如“择优录取”、“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等,可推理出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那么,政府必须拥有配套的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团队,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等。
    第(4)问为比较区别题,难度较小,比较容易,可结合材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内容及科举制的影响,概括归纳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相同之处。
    【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的理解,并注重与国外选官制度的对比。
    15.(2014年新课标卷Ⅰ·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解读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设计立意高远,以我国传统社会广为流传的“包青天”现象为考点,意图引导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加以关注。题目设置了两个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包拯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勇于议政的了解及我国自宋以后在民间广泛传颂的“包青天”现象的原因两个问题的设置都提示考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问题一联系的所学知识为宋代的监察制度,如谏院的出现。材料一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皇帝鼓励议政,言官地位较高;二是士大夫积极议政;三是包拯善于断案、对贪官嫉恶如仇、勤俭奉公的个人品格。问题一的答案即围绕上述理由设置。
    问题二要求联系的所学知识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腐败,老百姓对清官有期待;以“忠君”观念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宋以后包括话本、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对老百姓的影响等方面。材料二的内容揭示了艺术化的包公形象深人人心。问题二的答案即围绕上述理由设置。
    【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