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专栏|新教材演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判一判:
(1)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党的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示:× 八大所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 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提示:×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都是三大改造的形式,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二、最佳选择题
1..过渡时期是指()
A.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
B.从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的恢复
C.从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的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政权的巩固
【答案】 A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A、B、C都是三大改造的形式而D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因此,本题选择D。
3.下面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B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本题选择B。
4.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A.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解析】:解析:由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排除D。
5.1956年中国很多农村的农民群情振奋,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什么组织()
A.农业生产互助小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答案】 B
【解析】: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形式;D人民公社全称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在我国农村建立起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6.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D.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图示所示三个时间内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C项同材料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据材料图示,可知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答案】 B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过渡时期。因此,结束年份是1956年。本题选择B。
8.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中,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形式。
9“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
![]()
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56年我国私营经济占比为0.1%,个体经济占比为7%,并不是私有经济已不存在,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的不是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故不选B;表格反映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而不是政治制度,故不选C。表格显示经过三大改造后,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据所有制结构比例上升到92.9%,而私营和个体经济占比仅仅为7.1%,这说明此时绝大多数私有制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制经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D项正确。
10.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
①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它们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①错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②错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正确。答案选D。
11.中共八大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A.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D.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为了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
1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故选D。
13.流行标语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标语流行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是
A.“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
B.“大跃进”、“放卫星”、“人民公社好”
C.“大包干”、“试验田”、“联产承包好”
D.“总路线”、“合作社”、“一化三改造”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为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实行“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方式进行改造,故D项符合题意。A项,“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不符合题意,“抓革命”、“促生产”发生在文革时期,排除。B项,发生在十年探索时期,排除。C项发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排除。答案选D。
1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内原因是
①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②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③中苏关系决裂
④新中国在几年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设问要求选出“国内原因”,①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外部因素,不是国内原因;③项是苏关系的变化,属于外部因素,不选;②④两项都是中国国情,符合题意。答案选B。
15.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的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改造
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迎合苏联的需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①③两项符合题意;②项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②项不合题意;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16. 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B.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
C.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还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指的是邓小平理论,B项是在改革开放后。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7.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经验也有教训,下列属于经验教训有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调整生产关系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重走苏联走过的发展道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要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①③项符合题意;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是集中力量调整生产关系,②项观点错误;苏联的经济建设道路可供我国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18.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1955-195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探索中有成功的探索,如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也有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本题选D。
19.下列哪些选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③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④“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①②③符合题意,答案选A。
20.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是指(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C.进行改革开放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是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
三、材料分析题
2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个观点的认识。
【答案】
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只要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应先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再去发展落后的生产力。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解析】
本题为辨析类题型。首先要判断两个观点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其中的理由。观点一是“二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观点二是正确的,看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2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全面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人口众多,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始了她新的航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表1 工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
(参见柳随年、吴群敢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表2 中国、美国、日本发展情况相比: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1)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的来说,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2)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