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的作家是愉快的,有的是痛苦的。我采访过原野和阿来两位作家,他们道出了创作时的状态。 舒晋瑜:在这本书里,您在草原上的亲人们悉数登场,活脱脱地,像是在我面前走动,说话,看了让人笑,让人泪。您写情节、写故事、写细节,鬼斧神工。阅读是轻松的、愉快的,不知您的写作,是否同样轻松,很想知道您的写作状态。 原野:阅读我的作品是“轻松的,愉快的”,但我写作时并不轻松,每每像在沼泽地里挣扎。每临写作,连身体都安排不好。我站着在吧台写过,坐小板凳在小方桌上写过,在家里宽敞的洗手间里写过,也在百货公司、飞机和高铁上写过。写作换这么多地方,是由于写不出来。有时候,为了摆脱巨大的写作压力,竟在梦中挥笔疾书,而醒来面对的仍然是一张白纸。写作时,我不敢照镜子,那是一张阴郁的、饱受折磨的脸。 不同的作家状态不同,但是大家都在沉醉于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表达的需要。散文创作不能无病呻吟。再给大家举两篇同题散文,作者都和我们有关,一位是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上,应该都有温老师的名字;另一位是孔庆东,他的经历比较独特,因为在北京二中和首都师大附中当过三年语文老师,后来留北大任教,也一直参与各层面的语文改革,不仅编过语文教材,而且与中学界、写作界长年保持着密切联系。自从90年代第一次参加阅卷后,便再也不能脱身,成为语文阅卷乃至命题团队里,沟通高校和中学、打通学术和教学的达摩堂长老。两位都是北京大学教授,他们笔下的同一位学者,写法大相径庭:温儒敏的语言朴实简淡,动情地的描写了一位功底扎实、无话不谈的老学者,孔庆东呢,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对学生的爱护、对学问的严谨,对周先慎的讲课风格、为人处事有具体深入的体会,从周先慎的个体延伸到那一代学人的概括,高山仰止。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文章中一句话,孔庆东说:“我们班讲魏晋隋唐文学史的葛晓音老师说:“你如果能用李白的风格写李白,用杜甫的风格写杜甫,那才是一流境界。”写作方法其实隐藏在文章中。这句话,是孔庆东借此形容“周先慎先生就是自己达到了‘简笔与繁笔’的一流境界,然后才能将文学创作的简繁问题,论得那么通透、精辟。”但是也同时告诉我们,其方法和境界是“用李白的风格写李白”。 所以好文章也需要慢慢品味。 总之,散文的特质,和作者的修养息息相关。一篇散文,也许只有几百字或一两千字,作者的人格、个性、感情、才气,乃至他的经历和习惯,都清清楚楚地流露出来了。 那么,怎么写好散文? 一、散文贵真,要抒真情,写真性 要让读者能够从作品里,洞见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所谓真,就是向读者掏心。如果作者总像“穿着礼服,正襟危坐,神情严峻,高高在上”(秦牧《潇洒自然之美》),这样的作品难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好感。记得梁实秋在评论徐志摩的散文时,就说,他写起文章来,似乎要把心掏给读者,他说话不怕得罪读者,不避免土话,也不避免大话,总之他写的都是真心话。老舍谈读书的文章为什么能得到我们的认同,也是同样原因。 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 散文所写,都是日常生活、平凡事物的感思,如果没有同其情感、同其生命的体察,很难辨别事物的新异。 三、要有思想性 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古人论文 ,主张厚积薄发。作者的知识积累越丰富、深厚、驳杂,越具有真知灼见或奇思妙想。 四、不同类型的散文创作使用不同的创作方法 不知道平时大家在散文创作中觉得哪一类最好写,哪一类最难写? 对于一些偏于感性的作家,在叙事写景的时候大多是以感情线索。这类散文,优势是自然地以作者感情的流动书写,比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以说理、议论为主的散文,常常是作者从对事物感受和思索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念或见解、思想。比如李大钊的散文《今》、杨朔的散文《荔枝蜜》里的小蜜蜂。 大家经常出去旅游,是不是也会遇到游记的写作?写景、游记一类的散文,多以空间位置为线索,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作者先将自己看到的,并以为是值得叙述出来的若干点找出来,然后按照方向与位置逐点叙述,就形成了一幅严谨有序的构思的轮廓。比如《荷塘月色》。 当然在实际创作中,构思并不那么单纯,常常是时空交错,情物交织,而且线索既有清晰可辨的也有若有若无的。 一篇散文中,尽管不一定非得定出结构的焦点,也不限于只写一种事物,但是各种事物之间必须是紧密关联的,即形散而神不散,作品里表现的情调、气氛,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五、散文的构思与开头结尾 写散文,首先要有构思,构思的第一要义, 是立意,就是有个主题思想,才能使文章写得集中、严谨。在散文创作上,立意常常是思、情、理、趣、美,不同程度地交织、杂揉。一篇散文的立意,既不能偏执于某一种,也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往往有一点独到之处就行了。新鲜的立意,来自作者自己对事物的特殊发现、理解和感受。越是个性的越是新鲜的。 开头结尾,夏丏尊、叶圣陶曾在所著《文章讲话》一书里,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生动的论述,大家可参看。 六、锤炼语言 许多先哲的文字摆在那里,是无可比拟的财富,但我们多数都是视而不见。好散文一定要有好的语言,来自生活,富有诗意,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 七、反复修改 我们常说多改出华章。当然这也是个人习惯。 修改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你读过的经典著作,它们会暗中提示你文章的哪句话说得不好,哪句话是陈词滥调,哪些话是多余的。 另外,作者的人格、个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散文的成功,所以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有美好高尚的人格是最重要的前提。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等。作品多次在《美文》《当代作家评论》《中国作家》《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作家文摘》等转载。连续15年担任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初评委,多次担任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