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与诗人,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却在我国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谷老经常利用自己浓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学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就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在我的生活里,数学和诗一样都是让我喜欢的东西”。谷超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数学家与诗人两种不同的气质,之所以能在谷超豪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统一,是因为文学创作与科学创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者之间总有着诸多关联。 有人以为,自然科学创造要受严格的逻辑和事实的框架的限制,而人文尤其是艺术创造却是自由的。其实,两者既有必然的一面,又有自由的一面。特别是在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加深的同时,更加要求科学家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独特作用。 可以肯定,一个科学创造与文学创作、追求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家,一定不会是科技工匠,其一定能够接近以至成为一代大师。他们身上的光环不是虚幻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爱因斯坦以不同年龄段女子作比,向人们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的“相对论”时,你能不惊叹于作为大师的他这番绝妙好辞?而这些科学家是从不重理轻文的。记得龚育之先生说过:“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融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是的,文学与科学的交融、人文与科学的交融,除了要有良好的氛围、更新的理念、宽松的环境外,更需要从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上动足脑筋、下好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