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选B。材料直接反映了1959年电影界出现的繁荣局面,1956年“百花齐放”方针的提出及实施促进了文艺界的繁荣发展。 4.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史实的只有C项。 5.某班学生高冉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下列)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 ,丰富多彩。”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新中国成立前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选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能看到这些影片”“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高冉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6.“双百”方针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始于( ) A.反右派斗争开始后 B.“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D.改革开放开始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7.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观众对“百花奖”选票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A、B、D的观点都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题目的 要求,故应排除。 8.20世纪80年代,为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我国设立了( ) A.全国作家协会 B.茅盾文学奖 C.冰心文学奖 D.巴金文学奖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设立,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毛泽东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2: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 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 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 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两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2讲话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要据材 料的有关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要注意结合必修1、2的有关内容和本课内容加以思考。 答案:(1)中心问题是阐述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相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2)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