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堂达标】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 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解析:选B。由漫画中“经学难 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请回答: (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要考虑到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第(3)问属开放性问题,但要结合所学内容,要言之成理。 答案:(1)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2)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传统守旧观念、清政府内部的封建顽固 势力,学习西方的勇气、胆量、智慧等。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本题以中国对西方称呼的变化设题,实际上反映了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对西方了解、认识加深,说明了中国由过去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逐渐平等、正常地认识西方国家。 2.右图所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 ) A.民主与科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3.“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这里的“变政”是指( ) 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 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C。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推知,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实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①实行民主共和是错误的。 4.从洋务运动的实践看,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 ) A.军事技术 B.机器生产 C.科技教育 D.议会制度 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洋 务运动的内容分析,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5.洋务运动虽然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种推动作用表现在( ) ①政治制度方面 ②文化教育方面 ③工业建设方面 ④社会生活方面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