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各自的探索特色?材料二、三与材料一不同主张的原因各是什么?(10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2:一个俄国官员在“解放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3: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1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4分) (2)如果材料2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3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8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材料2:“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注释:举:生育。餔:糊状食物) ——《太平御览》 材料3: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战略意图。(2分) (2)概括材料1、2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筑长城产生的影响。(6分) (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不修复长城的原因。(6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12—16 ACCBB 17—21 CBBAC 22—23 DC 非选择题:37(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发展近代工矿业。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富国强兵)(4分)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6分)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2分) (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10分) 40(1)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4分) (2)原因: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了一块地。(4分) (3)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的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8分) 41(1)构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战略体系。(2分) (2)对抵御及打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6分) (3)○1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进攻。○2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3唐太宗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