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6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福建省连城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复习 历史(选修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BCCBDABBBC 11121314151617181920 CBDABCBDBB 21222324252627282930 BBCAABDB 31.(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2分)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2分) (2)答案提示:①地理:平城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文化,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政治:平城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③经济:平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经济落后,粮食产量有限; ④历史: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答案提示:①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③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32.(1)公平思想 财产等级制度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主要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3)A.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 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C.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3.(14分)(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野蛮、落后;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4分) (2)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 王安石:实行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6分) (3)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4分) 34.(14分)(1)公元前4世纪中期(或公元前356年)。实质是要不要变法(改革)之争。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重用卫鞅,让其主持秦国变法。(4分) (2)宋神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3分) (3)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兴民权、制定宪法,设立议院。(4分) (4)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深刻变革,事关利益的调整,必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重要的改革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新旧思想的交锋难以避免。(3分) 35.(12分)(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2分)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6分) (3)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