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单元测试(3) [新课标版] 命题范围 (岳麓必修一1—4单元)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回答1—3题。 1.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帝乙的长子启,因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 ) A.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B.商朝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 C.商朝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D.商朝在政治上实行内外服制度 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所以定天下的制度包括( )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礼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齿同立贤”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大宗、小宗体系B.分封制 C.父系家长制D.嫡长子继承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回答4—8题 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在这里出土过“齐国钟官长”印(为掌管钱财之官)、“齐铁官长”、“齐铁官丞”印,及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传世印泥(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印章的泥块)。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 )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事实 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 D.已经出现印刷术的事实 6.《后汉书》载:西汉时, 诸侯王“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7.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一职,这一职务( )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B.分割知州行政权力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D.分割地方军事权 8.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可能是哪个时期的制度?(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言必称古代希腊和罗马。回答9~11题 9.下列有关雅典公民亚哥斯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①他被推选为代表参加公民大会 ②他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 ③他和他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④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0.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 B.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C.主要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 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 11.一个罗马商人在公元前5世纪来到雅典,他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A.看到雅典公民领取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 B.他的朋友28岁的帕罗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 C.看到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参加公民集会 D.与雅典朋友帕罗讨论他带来的《十二铜表法》 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西方国家几经反复确立了不同的政体。回答12—17题。 12.对于个体农民的茅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英国历史上的这一谚语典型反映了( ) A.《大宪章》颁布后公民权利的变化 B.“光荣革命”期间对王权的限制 C.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民众对国王的反抗 D.《权利法案》颁布后公民权利的变化 13.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为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美国1787年宪法( ) A.规定了联邦制原则 B.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C.邦联制原则 D.民主原则 14.下列关于法国1875年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总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 B.内阁对总统负责 C.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 D.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