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94年初法国大革命面临的危机基本解除。这时埃贝尔派主张继续加强恐怖政策,丹东派主张实行宽容政策,罗伯斯庇尔派镇压了这两派人。在当时的情况下 A.埃贝尔派的主张有利于革命的深入 B.丹东派的主张有利于维护革命成果 C.罗伯斯庇尔派的做法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 D.三派的主张或措施都是有害的 20.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民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享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限 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D.产生于特殊时代,不具普遍意义 21.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2.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法国各阶级、阶层间的斗争异常复杂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23.史学家认为,1640年~1688年的英国革命与1789年~1830年的法国革命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其本质来讲,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都建立过资产阶级共和国 B.都处死了反对革命的国王 C.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 D.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曲折 24.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25.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其表现不包括 A.英国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 B.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改造旧社会的政治构想 26.“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说此话的人最有可能是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臣 27.商鞅变法实行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封疆。 28.战国时期,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人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9.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 A.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 B.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 C.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 D.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 30.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孝文帝爱好学习 B.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 C.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 D.孝文帝受汉族文化影响深刻 3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32.孝文帝改革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33小题33分,第34小题19分,共52分) 33.(33分)通过反对君主专制或宗主国压迫的革命斗争,英、美、法等国初步奠定了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