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24.(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25.(14分)【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归纳甘地的经济思想。(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8分)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CCCDAACDABDAAADBDBD 二、本大题共5大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4分,共计60分。 21.(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22.(1)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2分)冲击挑战: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0世纪初,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特点: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掌权,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2分) (3)关系:相互制约与平衡;相对独立,总统不对国会负责。(2分) (4)原则:民主集中制。(2分)民主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23.(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4分)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24.(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25.(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6分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出一点即得2分,共4分)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