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条约内容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7、15.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20世纪初,中国朝野上下都提出以日本为师,鼓励留学日本。1903年,清政府公布实施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于是,官费、公费、自费留学生东渡日本,络绎不绝,留日运动形成高潮。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B.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刺激 C.清政府重视留学教育D.中日相邻且文化上有较多共性 19、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法令:取消对广东、福建的“疍户”,浙江的“惰民”,河南的“丐户”的称号。这一规定体现了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C.国民享有财产、结社等自由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这表明鲁迅先生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 21、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22、阅读下面表格,从表格中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民破产现象日趋突出 B.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三民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2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24人中,有17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24、“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或者咱妈妈),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A.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统一全国 C.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一、选择题答题卡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