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1.5分,共45分)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先秦经典《尚书》中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 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郡邑” D.烽火戏诸侯 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的统治。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诸侯争权夺利 D.宗法制形同虚设 5、《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6、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7、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 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严格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B.周礼是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C.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D.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9、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0、斯塔夫里阿若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易导致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B.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C.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 D.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13、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实行 C.察举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实行 14、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乘庙宇,同理海内,辅朕之不怠,以制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 D.权利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 15、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基本上其运作模式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 D.明清内阁制 16、隋朝六部制中“民部”在唐朝时改名为“户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名称是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7、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 A.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 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C.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 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