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引文均出自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3.“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从实质上反映了( ) A.统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日益走向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5.“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道家 B.儒家 C.墨子 D.法家 7.四诊法中扁鹊的主要成就是( ) A.望 B.闻 C.问 D.切 8.下列水渠,开凿时不以灌溉为目的是( ) A.灵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郑国渠 9.“汉承秦制”主要体现在( ) ①中央机构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区划.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为大一统的极大隐患,为此,他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实行察举制. ③实行编户制. ④颁布“附益之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1.汉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可以到达的地区是( ) A.欧洲 B.中亚 C.南亚 D.非洲 1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3.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据此,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14.秦汉时期,一些反映封建制度弊端的社会现象显露出来,包括(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外戚宦官专权 ③地方分裂割据 ④吏治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 B.发展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C.恢复、发展商品经济 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16.我国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其中“南青北白”局面形成于( )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两宋 17.“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不包括( ) A.《蒿里行》 B.《采桑度》 C.《七哀诗》 D.《悲愤诗》 18.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 ) 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 19.下列最能说明开凿隋朝大运河的原因是( ) A.统治中心向东迁移 B.洛阳地区商业发达 C.为攻打高丽解决运输问题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趋重要 20.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21、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22.唐朝实行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是( )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23.翻车和筒车都是水利灌溉工具,但筒车和翻车相比优势在于( ) A.制作简单,便于推广 B.能把河水从低处运到高处 C.解放人力,全靠水力 D.兼有灌溉和抗旱两种功能 24.下列不属于隋唐手工业特点的是( ) A.产地分布广 B.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C.分工细,号称“百工” D.技术水平高,且融入外来风格 2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 的重大举措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