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新疆乌鲁木齐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同步检测(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7.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38.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39.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40.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宜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1.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42.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3.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是
    ①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强占租借地 ④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4.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者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4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47.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产生这一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 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8.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49.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50.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51题8分,第52题10分,第53题22分, 第54题12分,共计50分。)
    51.(8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