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3分)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7分)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2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变法持怎样的看法?(2分)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4分) 27、(16分)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28、(14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展开辩论 图二 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禀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分)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罗源一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选修一•文科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CCBBCDCB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DCDDACCCD 题号2122232425得分 答案ABDB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20分)(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3分) (2)措施: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 (3)信息: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2分) 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2分) (4)看法: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国家发展强大(2分) 说明:实行均田制、整顿吏治,革除旧俗,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因此,张之洞的看法符合史实,较为客观公正。(4分) 27、(16分)(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