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能反映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是 A.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C.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D.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20.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下列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21.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思想方面的先驱者是 A.达尔文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法拉第 22.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23.下图反映的是1992年10月19日,邓小平与中共十四大的代表亲切见面的情景,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 A.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D.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25.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 A.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C.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35分,第27题15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6.积极的思想和精神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 ,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提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5分)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5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四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