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4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材料三: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四:“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指导方针。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5分) (2)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是什么派别?他们通过创办大学堂来宣传怎样的思想?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分) (3)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哪些理念与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5分) (4)蔡元培论述的北大的办学方针是什么?这对当时的思想发展有何推动作用?(3分) (5)以上四则材料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这种变迁集中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这里有小块平原,盛产葡萄,橄榄……,附近又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材料二:梭伦上台后颁布解负令,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债务奴隶一律释放。 梭伦又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梭伦还颁布法律,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在政治上,梭伦改革恢复了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还设立了公民陪审法庭。 材料三:秦国位处西部,拥有比较肥沃的关陇平原,便于农业的发展。 材料四:商鞅变法开始后,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按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1)材料一反映的自然条件最容易形成怎样特点的国家。(1分) (2)根据四则材料分析,在变法后,雅典和秦国会形成怎样的政治体制。(2分) (3)梭伦与商鞅进行的变法性质有何不同?其推动变法的策略上有何特点。(4分) (4)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是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试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说明。(5分) (5)梭化出走与商鞅之死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1分) 2012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5:C A C D D 6—10: B D D D C 11—15: C C D B A 16—20: A C D B D 21—25: B C C C D 26、(1)内涵: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任答到三个或三层含义即可) (2)影响: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经济的发展(2分) (3)中华文明的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4分) 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时期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4分) (4)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4分) 27、(1)方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处境:招生困难,学生不多。(1分) 背景: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2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资产阶级维新派;(1分)实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文、倡西学、变革教育制度。(2分,两点即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及封建思想、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异常顽固。(2分) (3)自由、民主、均富。(2分)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4)“兼容并包,百家争鸣”,促进了新思想(或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新文化活动。(3分) (5)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2分) 28、(1)小国房民的城邦体制;(1分) (2)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体制(1分);②秦国:君主专制向中央集权体制(1分) (3)①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在改革措施上具有比较彻底全面(2分); ②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在改革措施上具有不偏不倚的中庸特点。(2分) (4)都有局限性(1分) ①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一定程度保护了贵族的权益。(2分) ②商鞅变法:按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奴婢的存在表明其还不够彻底。(2分) (5)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无不要经历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1分)(言之成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