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这句话表明苏格拉底: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21.14世纪中期,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的数年间,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 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们发现笃信基督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厄运。相反,在亲眼目睹自 己的妻儿,兄弟、姐妹、朋友接连去世的不幸事实之后,他们似乎突然顿悟:天下根本没有什么神灵 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这说明: A.历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B.历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预呈现一定的无序性 C.偶然因素对历史起到了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 D.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22.从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莎士比亚的“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其共同主旨不包括: A.反对以神为中心 B.提倡以人为中心 C.肯定人性,肯定人的价值 D.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24.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 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建筑师的理念: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25.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26.“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27.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狄德罗说:“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B.宽容他人 C.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D.敬畏自然 28.“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 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能“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29.下列两图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其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内心的主观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鲜明的色彩表现情感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 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弥补经 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不足的是: A.牛顿力学定律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量子理论 D.生物进化论 201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文科历史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表格内)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40分。要求:格式规范,要点明确,卷面整洁) 31.(14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