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17.罗斯福总统宣布:“我们现在已处于战争之中。我们一直都在这场战争之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们美国历史上这一最巨大的事业参与者。”此后美国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是 A.发表《大西洋宪章》 B.修改中立法案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8.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 A.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B.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建立新国家 C.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D.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20.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中国时,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癖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并确定他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布的曙光。当时中国西北部的核心是指 A.西安B.西柏坡C.延安D.会宁 21.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 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 B.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C.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D.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4.萨达特墓碑上写着这样的铭文:“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说他是“和平的英雄”主要是因为 A.主持巴以和谈,帮助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B.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 C.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利益 D.接受“土地换和平原则”,正式启动中求和平进程 25.当代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因此,“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①二战前夕,英、美等国对日本“禁运”,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③美国出兵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 ④巴以双方对“耶路撒冷”的争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有4小题,共50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中山、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三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四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五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六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材料所说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是怎样实现的?(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革命13年来,为何“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孙中山在此期间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其目的是什么?(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4分) (4)根据材料四、五、六,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