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根据“二一九法令”,获得解放的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 (3)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材料三中的民粹派代表了谁的利益?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 A 解析: 本题所有选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但B、C、D三项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A项为最基本特点。 2.C 解析:属同一事件原因的因素也要分清其因果关系。C项“农奴制未废除”,造成A项“改革不彻底”和B项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项显然是次要原因。 3.D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的。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教材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教育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可知选C。 5.A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民粹派否任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6. C 解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项要注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并未确立,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 强化提高 7.D 解析: 改革以后,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于1881年将亚历山大二世暗杀。 8.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9.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因此,D项表述“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0.D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经济发展的情况。改革后的俄国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课外延伸 11.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去评价其影响。 答案: 积极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俄国的扩展;推动了俄国政治变革,有利于俄国政治民主化。 消极影响: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俄国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农民遭受到一次空前的掠夺,受到更沉重的压迫。 1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图片主要夏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政治变革的缓慢进程。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本图片实际是把沙皇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对者.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贵族宣读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材料二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缓慢的政治变革。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看要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高考猜想 13.【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意义及实质。第(1)题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2)题注意关键词“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第(3)题注意材料三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实质是农奴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实际问题去考虑。 答案:(1)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2)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3)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 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 (4)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14.【解析】本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材料,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的数据对比反映了俄国的工业落后,与西方工业文明差距巨大;材料二从“二一九法令”可以知道是农奴制改革。其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农民获得的权利、政治改革的内容,教材中表述明确,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围绕促进俄国近代化进行的。第(4)问要审读问题的舍义,包含了答题提示,结合改革内容,答案一目了然。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进行司法制度改革。 (4)说明俄国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