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同步检测(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一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4.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5.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刚健有为③天人协调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⑤和谐与中庸⑥崇德利用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②③⑥
    6.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①④
    7.在战国变法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
    8.(2008•上海高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均摘自《道德经》
    材料二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论语》
    材料四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摘自《道德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答案:1.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断C项为正确选项。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无类”是关于教育的思想。
    3.B解析:明确提出“君轻民贵”思想的是孟子。
    4.C解析:本题需要学生对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观点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
    5.C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意义,①④是封建等级剥削思想,可排除,故C项正确。
    6.C解析:②为孔子的思想主张,④为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
    7.C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体现的是法家改革变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
    8.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战国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正确。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区别。第(1)问指老子的哲学思想;第(2)、(3)问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的阶级立场作答;第(4)问考查二者在治国方略上的异同。
    答案:(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3)维护奴隶制度。(4)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儒学的兴起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
    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3.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学行之有效、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