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中国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着此一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人物画在隋唐占主要地位。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一生在京洛画寺观壁画300余堵,变相人物,千变万态,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和自然高出缣素的效果,世称为“吴装”。中唐周□善画天王和菩萨,创造了“水月观音”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宗教画新样式,一直为后代沿袭,被称为“周家样”。唐代人物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有描绘功臣勋将的,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专门山水画家日益增多,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王维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花鸟画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由于武功隆盛和贵族游猎的风气,使鞍马等题材也成为绘画专科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版画也随之得到发展,唐代版画多用于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扉页画显示了较为成熟的雕印技艺。唐代绘画不仅大胆汲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当时大食都城中有中国画工献艺,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曾在中国以高价收购名画家作品,中国绘画通过中日两国的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五代两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由于唐末以来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绘画艺术服务范围有所扩展,一些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其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强了艺术与社会的联系。 皇室贵族为政治需求及从装饰环境出发,创建了宫廷画院,集纳优秀画家,对绘画创作提出更多的要求。宋朝统治者设置画院,扩充机构,招揽人才,给画家授以职衔,从而使宋代成为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最活跃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其中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与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的节令画,如《大傩图》、《冬至婴戏图》、《观灯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态度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描绘文人韵事如《西园雅集图》等。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五代时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江南地区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风格各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北宋赵昌的设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败荷凫雁,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风迥然不同。五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纯用墨线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贡献,一些画家在写意人物花鸟上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技巧。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涌现出难以数计的文人画家和作品,许多画家借绘画抒写高尚情操,发泄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中,既有为正统文人画奉为典范的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吴、恽”,又有带有鲜明个性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金农等人。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进入繁荣兴盛时期。 阅读上文概述我国古代绘画发展的简单经过。(不超过300字) 4.(1)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战国帛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开端。(2)秦汉时期的绘画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绘画形式是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画盛行,人物画也很发达。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4)隋唐时期人物画占主体,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花鸟画开始兴起。(5)五代两宋以后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是中国古代画的鼎盛时期。最有建树的是风俗画,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6)元明清文人画获得突出的发展,以山水、花鸟题材为主。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进入繁荣兴盛时期。 5.阅读下文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他的杰作大都散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卷摹本,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 《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爱甄氏,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追想宋玉所讲的神女故事,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有名的一篇韵文。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这幅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彩色插图《洛神赋图》是整幅图的一部分,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画面上身穿红色长衣,坐在洛水边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宫扇,二名侍者手捧诗书。曹植面对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爱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旷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恋之情望着曹植,他们好似在互相交谈。画面左边有风神在收风。 《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女史箴图》高25厘米,长249.5厘米。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由于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作品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新课标教材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5页上的《女史箴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中外历史知识400题》杨云 阅读上文,谈谈如何欣赏名画。 5.参考答案(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