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也很精彩,其中小楷尤为世人所重,书写佛、道经卷,儒学名篇,往往首尾万言,而字字结体妍丽,落笔遒劲,流畅绵延,气韵生动如一。有《法华经》、《心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道德经》、《洛神赋》(现藏故宫博物院)等传世。赵氏的大楷则绝去唐人颜、柳顿挫之笔,而增以飞动之势与峭拔之力,风姿流动,深得晋人灵髓,如《瞻巴法师碑》、《仇锷墓碑铭》、《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等。 在赵氏所擅各体中,章草颇见特色。他主要临写《皇象急就章》,虽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熟谙二王法度,故所作《急就章》(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高雅古朴。虽然赵氏之章草与汉简章草朴拙之风不同,但从文人书法角度审视,其章草则有潇洒、精巧之风,颇具创意。他所写的《绝交书》、《酒德颂》等行草书中,亦融人了许多章草笔意,成为康里子山、俞和、宋克等元明书家秀逸章草流派之嚆矢。 赵孟頫还善于篆书,古朴大方,却不失典雅秀丽,将金石之味与笔墨之趣融为一体,如《故总管张公墓志铭》(见图3)等。其隶书法梁鹄、锤繇,肥瘦得体,平稳而蓄有灵动,舒展而富有筋骨,在《六体千字文》中即可领略其散朗而端庄之风韵。 综观赵氏书法,始终有遒媚、秀逸之特色。他在追取古人法度中,不论师法何家,都以“中和”态度取之、变之,锺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人笔端,但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称他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这都并非虚言。 像赵孟頫这样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赵孟頫的绘画 在绘画上,赵孟頫是有元一代的泰斗。人物、鞍马、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也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采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分几个画种来对其绘画艺术进行分析: 一、人物与鞍马图。在赵孟頫的传世绘画作品中,以人物与鞍马,或人骑图为题材的比重最大,见于著录者有百件之多。 二、山水图。赵孟頫所画山水,大致有仿古与创新两类,前者所写山水,大致以实景为题材;后者所写山水,大致以虚景为题材。在绘画风貌上,他的山水作品并无一费的作风与格调,而是在追求广泛的古意,追求集大成的古意,汲取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并融入自己的创新成分。同时力图以深秀、苍润、含蓄,来改变南宋刘、李、马、夏以斧劈木皴、墨块为特征的挺拨刚健的画风。 三、枯木竹石与花鸟图。赵孟頫的枯木竹石,主要是继承了北宋文同、苏轼,南宋赵孟坚等人的画法,以写竹之潇洒,石之峥嵘,枯木之奇崛,不求形似,以意韵为胜,吐露自己的清高与独立人格。他在仕元之后惭愧不已,但聊可自慰的是,在官场中他并没有与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狼狈为奸,而是保持着廉洁与正直。因此赵孟頫要努力表白自己的清高,弥补仕元之憾竹子便成为他坚贞忠直的自喻。 四、走兽图。在赵孟頫的传世作品中,《二羊图》是唯一的除画马以外的走兽图,画左自题云:“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由此可知这是一件乘兴之作。 若将赵孟頫传世画作按画科分类,会发现他孜孜以求的“古意”,大致以人马、山水、花鸟、竹石依次组合了一个由古趋近的序列。即人物、鞍马、走兽,以唐人风尚为旨,往往笔线雍容,赋色高华,造型精严,意趣峻拔。山水一类则以五代宋初风尚为旨,学董源、巨然、李成、郭熙,而又面目一新,以疏秀之淡墨干皴来代替繁复的乱云皴和大面积多层次的水墨渲染,具有清新而含蓄的文人气质;萧散、平和,力却南宋幽玄熟赖风规。花鸟一类,延接五代两宋写实传统,而尽洗院体工丽纤微的积习,笔法上融汇书法意味,色彩上讲求雅淡情趣。枯木竹石一类,有两宋文人写意传统,而存庄去谐,援书入画,重视笔墨韵味。可以说,赵孟頫是个集大成的高手。在这个由古趋近的序列中,既表现为从造境到写意的过渡,也呈示着从丹青到水墨的渐变,更透露出从诗意化向书法化的移替。 赵孟頫的绘画具有丰富美学技巧内涵,面对拘于形似的职业正规画,它揭示着士夫的寄兴写意精神;面对高人胜土的游戏翰墨,它又强调着绘画本体的功力修炼;面对严酷的技术标准,它关注着简率萧散的意兴;面对缺乏规则的竞争,它呼唤着传统价值的回归。从这些多元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到赵孟頫绘画艺术的完美性。其成就可称得上是空前的。 一代宗师 四海扬名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盂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末,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仙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人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盂频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异,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问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入画久盛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颊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