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8、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主要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的 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 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 D.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更加彻底 19、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 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20、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有位人物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主张,这位人物的思想属于( ) A. 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 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2、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2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24、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25、“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高考资源网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27、导致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 ①宗主督护制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2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 A.均田制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30、(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3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