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幕长战争失败后,高杉晋作流亡,但不久归藩,并开始掌握藩政的主导权,一扫藩内的保守势力,明确了长州藩的倒幕方针。元治2年(1865年),第二次幕长战争爆发,奇兵队再次参战,表现不俗。 庆应2年(1866),萨长同盟缔结,两藩合作倒幕。历经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一系列政治变动,奇兵队正式成为官军一部,参加戊辰战争。其规模上亦有扩大,曾在山口县周防地区组建过第二奇兵队(南奇兵队)。 奇兵队的组建虽然大体上摒除了门阀观念,但仍通过袖印等方式对队员的“阶级成分”加以区别。队员定期从藩厅领取粮饷,日常起居训练也有专门的队舍,因此,奇兵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兵组织,俨然长州藩的正规部队。其以总督为顶点,下设枪队、炮队,高度组织化。缔造者高杉认为,长期的和平导致了武士的堕落,相比之下,这些出身卑微但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平民更加具有战斗力。奇兵队的战术训练、武器装备全部西化,战果卓著。 此外,不排斥贱民阶层也是其特点之一。奇兵队成立之初,长州藩曾专门设立过面向贱民阶层的屠勇队,与奇兵队区别对待。但屠勇队最终与奇兵队合并,而且以此为契机,长州藩领导人开始果断的废除等级制度,远见卓识。废除的结果,使贱民阶层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明治维新以后,《(身份)解放令》刚一面世,便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巨大反感,各地相继发生袭击贱民的骚乱事件。但旧长州藩内相安无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随着镇台的设立,奇兵队被废止。明治2年(1869年)部分队员爆发离队骚乱,并包围了山口县厅。骚乱的主事者大乐源太郎后来逃亡九州久留米,密谋再次起事,但遭到木户孝允武力镇压,大乐以下130余人全部被处以极刑。也有说法称,部分奇兵队参加了农民起义,甚至涉足明治初期的士族叛乱 【备课资料2】高杉晋作 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1852年,他始就读于藩校明伦馆,并十分喜欢和精通剑术。1858年,晋作到江户幕府学校昌平潢去深造。1860年,晋作与山口町奉行井上平右卫门的次女雅子结了婚,并进入军舰教授所学习航海术。不久,他又到东北地方去游学,先后会见了会泽安,加藤有邻,佐久间象山和横井小楠。在旅行中,他开阔了眼界,特别是欣赏佐久间象山批判幕府、倡导开国的主张,并吸收了横井小楠鼓吹开国,富国强兵的思想。他开始批判旧学(儒学与国学),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开始迈上了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的道路。 1861年,藩主允许晋作到海外视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国。6月初,“千岁丸”驶抵上海,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晋作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逗留期间,五代友厚对晋作说:“尽管太平军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数英法军队面前遭到惨败,今后是新式大炮和军舰的时代。”晋作深以为是,并邀友厚一起去观看新式大炮。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晋作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 【资料回放】高杉晋作中国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5、终结: (1)原因: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国侵略者,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严厉的镇压。 (2)标志:1863年“京都政变”,次年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合作探究2】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不同: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