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拉斯(trust的音译),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互相联合而组成的垄断组织。在托拉斯内,一切有关生产、销售和财务等业务,均由托拉斯理事会统一处理,而原来的企业则成为托拉斯的股东。参加托拉斯的企业既失去商业上的独立性,也失去生产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参加者只有通过拥有大量股票来取得对托拉斯的控制权。托拉斯的类型主要有: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组成;以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组成。1881年美国出现第一个托拉斯,1904年美国各经济部门有托拉斯440个,资本达204亿美元。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占的比例为:纺织工业的50%,玻璃制造业的54%,棉布印染业的60%,食品制造业的60%,酿酒业的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的77%,化学工业的81%,钢铁工业的84%。 康采恩(konzern的音译,原意为多种企业集团)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参加康采恩的可是单个企业,也可是企业集团,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是这个庞大复杂组织的核心。 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增大;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1904—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以中国为主战场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之后俄国又取得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强租旅顺大连,日本伺机报复。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派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2月10日两国同时宣战。5月日军取得对俄作战的陆上第一次胜利。8月日本海军在旅顺港摧毁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夺得黄海、日本海的制海权。1905年1月1日旅顺守军投降。5月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大规模海战,俄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俄国海陆军接连失败,国内政局不稳,日本伤亡太大,双方都无力再战,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议和。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得以“监理”名义处置朝鲜事务,俄国将旅顺大连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权利、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另外在附约中双方规定在东北各自的铁路线内每公里驻护路兵15名。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势力范围。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走上向外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地位。美国在古巴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与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趁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了西班牙驻美公使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把美国总统W.麦金莱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去职。接着美国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4月25日正式宣战。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在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在美国军队和当地起义军的打击下,西班牙乞和,12月10日签订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的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期间,美国趁机兼并夏威夷群岛,并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通过这次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经济政治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阅读建议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金德尔伯格著,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著《西欧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亨德里克•房龙著,刘海译:《人类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美]塞•埃•莫里森著,陈太先、陈礼仁译:《哥伦布传》,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吕一民著:《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钱乘旦著:《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植柑主编:《20世纪世界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资中筠、陈乐民著:《冷眼向洋•百年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