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实行。③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
    6.B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7.A 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
    11.A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12.A 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
    15.D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
    1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