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建议通过对“因信称义”概念的解释、路德思想与天主教会说教的比较,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突出重点即可,不宜展开或过多补充材料。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教材没有明确的表述,如果学生能力较强,时间充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第三目“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惟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内容有两个难点:一是对闵采尔农民战争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现后,基督教的构成体系。第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闵采尔农民战争对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统治地位的动摇作用。第二个难点,建议教师以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九十五条论纲”一目的教学。“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导入本目学习。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图:《马丁•路德的照片》《赎罪券》和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辩论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交叉使用。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学习,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是否具备这些条件?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开始标志是什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大无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教学。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解释“因信称义”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概念。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说教的不同,再结合改革背景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责任编辑:admin) |